9月25日,由中國醫院協會主辦的2021中國醫院大會在北京舉辦,分論壇五——“患者安全:系統提升 持續改進”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協辦。來自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地的多位醫院管理者、臨床醫生及核安全與航空安全專家就患者安全管理的多項核心課題進行了討論
9月25日,由中國醫院協會主辦的2021中國醫院大會在北京舉辦,分論壇五——“患者安全:系統提升 持續改進”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協辦。來自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地的多位醫院管理者、臨床醫生及核安全與航空安全專家就患者安全管理的多項核心課題進行了討論,各位專家積極建言獻策,充分闡述對患者安全的認識及本院患者安全工作的進展和成效,為醫院下一步系統提升、持續改進患者安全管理提供了借鑒。
凝聚共識:為什么要呼吁關注患者安全?
醫療服務是一個由多方參與的復雜系統。世界衛生組織調查表明,一些致使患者住院時間延長、發生永久性損傷甚至死亡的不良事件,并非有人故意傷害,而是由于當今醫療系統的復雜性導致的。
患者安全是醫療的基石,中國醫院協會田家政秘書長在致辭中強調,“患者安全關鍵在于持續的關注、全方位的管理和系統性的提升”。

△中國醫院協會秘書長田家政
患者安全是個系統工程,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論壇主持嘉賓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劉新民指出,關注患者安全就是通過系統性的、預防性的措施,來降低醫療過程中及醫院管理中的各類風險,盡量減少患者在院期間的不必要傷害,以維護患者及醫療環境的安全。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劉新民
“患者安全,預防是第一位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潘義生在分論壇學術致辭中提及, 醫院進行患者安全管理的關鍵在于“領導重視,全員參與,預防為主,形成文化”。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付衛認為,“醫生和患者對 ‘患者安全’這一課題的認識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建立管理體制的前提是要正確認識患者安全,“從患者的角度來說,它是0和1的關系,(不良事件)是不可接受的,但對于醫療系統而言來說,醫生并非精密機器,零傷害只是一個理想狀態,苛責個人并無法提升安全系數,人為錯誤的背后潛藏許多系統性失誤,所以醫院管理者更需要通過系統的思維和流程的改善能夠提升患者安全”。
“英美澳加等高收入國家的研究結果表明,每10名患者就有1人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發生不良事件, 而這其中有58%的不良事件是可以預防的,這就提示我們為什么做患者安全”,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王平介紹,當今醫療系統的重要挑戰之一不是追趕最新的臨床操作或高科技設備,而是在復雜、壓力大和快節奏的環境中提供更安全的照顧。王平副院長還指出,我國優質醫療資源相對緊缺,一些大醫院人滿為患,給患者安全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王平
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劉勇介紹,醫療服務過程不只有主治醫生,還有許多助理醫師,而我國醫學生的教育體系、專科醫生培訓體系仍需完善,這就為保障患者安全帶來了更大的難度,因此,患者安全管理迫切需要醫院提高認識、作出行動,要系統地、持續地改進和提升整個醫療系統的患者安全體系。
中國醫院協會一直高度重視患者安全工作,自2006年起,協會已接連推出了7版《中國醫院協會患者安全目標》,每一版都聚焦在醫療工作中最容易出錯、最容易給病人帶來傷害的環節,為全行業的醫務工作者們提供了持續的規范性指導。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患者安全管理需要向其他行業學習,因此論壇還邀請了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總監陳志剛、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主任李海鵬分別從核安全和民航安全的角度分享了系統安全的概念和管理措施。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王高華院長認為民航安全和核安全管理中的設備到期強制報廢制度及相關人員心理健康和維護措施為保障醫療安全提供了思路。
系統提升:如何建設患者安全體系?
會上,王平副院長詳細地介紹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患者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工作。 “做有溫度的醫護人,提供有品質的診療服務”,為培育患者安全文化,北京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會每年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為醫師、護士、醫技、管理、保潔、保衛、后勤及三“新”人員等全體員工提供培訓,提升醫護工作者對不良事件的認識,將不良事件的防范和處理制度化、規范化、流程化。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還開展了豐富的患者安全教育活動。為動員醫護人員參與進來,醫院還定期舉辦患者安全系統改進案例擂臺賽、患者安全文化月及患者安全研討會等活動,對已發生的不良事件進行總結、分析,“從錯誤學習,做系統改進”。
此外,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還建立了依托電子系統的不良事件上報管理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對不良事件進行動態監控、分類管理,并將其納入科室考核。
江蘇省人民醫院院長趙俊則重點介紹了危急重癥救治與圍手術期的安全管理問題。為保障危急重癥患者的救治安全,江蘇省人民醫院搭建了四大體系,包括“領導部署、各部協調配合”的組織體系,“看得見、派得出、控得住、收得進”的業務體系、響應體系、以急診醫學和職業病兩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為依托的技術保障體系,并組建了江蘇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此外,該院還依托院內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指導中心、新生兒救治指導中心、中毒中心、出血中心搭建了急救平臺。
圍手術期醫療管理是患者安全管理的核心,江蘇省人民醫院建立了圍術期全流程管理體系:一是從環境、設備、技術、人員、應急預案的準入及多學科聯合診療入手進行源頭預防;二是在手術過程中,進行手術安全核查、手術部位標識、手術風險評估,實時數據抓取手術麻醉系統,推動手術過程的標準化、流程化;三是要在終末端,對不良事件實行報告、聽證制度,并對死亡病例及時進行討論反思。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的十八項核心醫療制度絕大多數和安全有關,和質量有關”,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副院長吳英峰認為,“患者安全關系到醫療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位從業人員提高安全意識”。
文化建設是醫院推進患者安全工作的關鍵,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劉勇強調,“安全的文化意識非常重要,全員重視并積極地進行無懲罰的上報,然后再以病人利益至上的理念去做根本原因分析和改進,只有這樣不斷地解決問題,我們的患者安全才工作能夠做得更好”。
醫院如何兼顧患者安全與高質量發展?
今年6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這就為公立醫院的患者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論壇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付衛的演講——“高質量醫院建設背景下的患者安全管理”,在會場內引起了熱烈反響。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是一家成立于1988年的年輕醫院,年均門診人次超350萬,疫情前北醫三院的門診、急診、手術、出院人次均在連年增長。2018-19年,北醫三院連續兩次位列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前五名。
付衛副院長這樣概括北醫三院的患者安全形勢,“我們醫院占地面積小,床位數少,同時周轉率又非常快,這樣的情況對于患者安全,對我們的醫療管理者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從五個方面介紹了北醫三院的患者安全管理工作:
“患者安全,體系為本”,北醫三院在傳統院科兩級負責、四級例會執行的基礎上,增加了一級——院科聯動。“增加的這一級主要是針對一些醫療差錯、安全隱患或者是一些頻繁出現的問題,我們院里的領導班子要與科室里面進行約談,能夠形成5級的管理制度,逐漸增強”。
而各科室會根據上一年度的缺陷指標制定本年度改進目標,全院47個臨床科室,每年年度改進的目標超七十個。付衛副院長向我們展示了17個科室近兩年的不良事件情況,“醫院會據此定位干預關鍵點,召開年度改進的工作會,輔導科室能夠加以持續進”。
在患者安全制度建設方面,北醫三院也將人員培訓放在了突出位置上。“培訓的核心問題是醫務人員是否感興趣、是否實用”,付衛副院長強調,培訓的關鍵是“要來自臨床,要接地氣!”
第三個方面則是提高病種精細化管理水平,防微杜漸。北醫三院開發了單病種質量管理平臺,進行診療過程實時監測、反饋。根據獲取的單病種的環節質量數據,醫院醫務處、醫工處、藥劑科、醫院感染管理處、病案科、醫保辦、輸血科等職能和醫技部門會對病種的過程指標進行深入分析,分別從耗材使用、合理用藥、院感防控、病案首頁填寫以及分院區同質化管理等多角度查找缺陷和不足,并及時進行分析改進。三院還將其與DRG結合,以績效考核為抓手,督促單病種質量持續改進。
醫務團隊內部、醫患雙方溝通不充分,是造成不良事件的一大原因,為解決這個痛點,北醫三院實行“提前介入談話”制度,即開展具有較高醫療風險的診療活動,需強化醫患溝通,并提前預備應對方案;為了方面團隊溝通,醫院“設立了6000專線,創建臨床—管理溝通綠色通道”。
“在不良事件上報方面,國家要求是四大類,而我們有七大類,基本能夠實現大部分相關事件的信息化”,在不良事件管理方面,三院也建立了“上報-處理-分析-分享-警示”的全流程跟進機制。
“醫學首先是人學,醫道首先是有溫度的學科”,首都醫科大學附屬朝陽醫院主任醫師則從臨床醫生的角度,通過多個真實而動人的事例說明,科技是一把更好的手術刀,它既可以醫療服務質量,也可以讓我們的醫療更安全。
后疫情時代,如何防控院感?
預防院感是醫院患者安全工作的一項重大課題。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 醫源性感染波及了5-15%的住院患者,影響9-37%的重癥監護室患者。
當下,感染控制不再只局限于在外科手術過程中保護患者,醫務人員、三方服務人員、患者家屬等其他人員也應被重視起來。
在新冠疫情中,武漢、哈爾濱、青島、鄭州等多地醫院發生過院內感染,其中青島胸科醫院和鄭州六院院感外溢引起了較大規模疫情。八點健聞一直在持續關注、總結新冠疫情中的院感事件,推出了多篇重磅報道,引起了多方關注。在此次論壇中,八點健聞智庫總經理莫楊與五位資深醫院管理者就“疫情常態化下的院感控制”進行了深度探討。

△八點健聞智庫總經理莫楊與五位資深醫院管理者就“疫情常態化下的院感控制”進行了深度探討。
“院感一旦發生,不僅對這家醫院有影響,而且會影響周邊的社區甚至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行”,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秦凈從外來感染者篩檢和預防院內二次傳播兩個方面分享了上海經驗。
此前南京剛剛經歷過一輪疫情的洗禮,疫情中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曾出現過一名相關患者,鼓樓醫院的于成功副院長分享了他的心得:“醫院是最后一道防線,它有癥狀到醫院來看病我們再發現不了那就出現了交叉感染,患者傳播了就是醫院的責任。發現可疑人員,要先管后篩,最大程度的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
“常態下要重點抓好重點”,于成功副院長提醒,“大家要做好自然的防護,醫院人流密集,很難做到不聚集,我們能做到的就要‘防’。同時,我們還要對高危科室及高危人群容易出現的環節進行重點防控,做好演練,提高防控能力,一旦發生疫情能迅速地處理”。
后疫情時代,在做好防疫安全的前提下,還要加快推進復工復產,對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朝陽醫院副院長劉力戈分享了“朝陽系”的防控措施,除每周巡查、報告、清算風險點外,最關鍵的就是通過設置發熱門診、多層緩沖病房、核酸檢測綠色通道等嚴把入口關,對發熱病人進行全程閉環管理,嚴防交叉感染,同時,朝陽醫院還實行“非必要不探視”、對重點人群進行定期核酸檢測等常態化防控措施來監測疫情。
未經歷過疫情的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也作出了多項常態化防控部署,其院長曹銘鋒介紹,該院會對入院患者進行多道流調篩查,并舉行了多次緊急演練。
與一般病人相比,腫瘤病人是一個特殊群體,處于治療階段的腫瘤病人不適宜接種疫苗,且腫瘤病人需要連貫的治療,這就對醫院的精準防控提出了更嚴峻的考驗。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黨委副書記薛冬入院以1+3政策為例介紹了腫瘤專科醫院的精準化防控要求,“我們初診是可以1+3,但腫瘤病人放化療期間要反復多次住院,是不是要機械的執行1+3、每次都要做CT?我們肯定要有不一樣的思考”。薛冬認為,疫情的常態化防控更考驗醫院管理者的擔當和智慧。
患者安全是永恒的主題,在本次論壇中,多位醫院管理者、專家深入探討患者安全概念,積極探索患者安全管理方法,為加強醫院內涵建設、規范醫療服務行為、保證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知識。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