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敷爾佳產品增長已經逐漸放緩 “原料貴了,敷爾佳最近要漲價。”近期,代購群里,代理商正在暗示同行囤貨。 “國貨”、“藥妝”、“平價”、“明星代言”……這些都是皮膚護理品牌“敷爾佳”的營銷造勢,如今,憑借網紅產品“白膜”、“黑膜”造起
2020年以來,敷爾佳產品增長已經逐漸放緩
“原料貴了,敷爾佳最近要漲價。”近期,代購群里,代理商正在暗示同行囤貨。
“國貨”、“藥妝”、“平價”、“明星代言”……這些都是皮膚護理品牌“敷爾佳”的營銷造勢,如今,憑借網紅產品“白膜”、“黑膜”造起聲勢的敷爾佳,也要登陸資本市場了。
9月7日,敷爾佳在創業板遞交上市申請,擬募資18.97億元用于生產基地、研發及質量檢測中心建設、品牌營銷推廣等項目,由中信證券保薦。
根據招股書,敷爾佳的營收在2019和2020年突破十億大關,分別達到13.42億元和15.85億元,獨攬貼片護膚領域21%以上的市場份額。
有趣的是,敷爾佳力推的多款“網紅面膜”,其實在醫學上歸為“醫用敷料”,和醫院常見的紗布、創可貼是同一類產品。
如何把醫用敷料打造成網紅面膜?營銷。
01 銷售“鐵軍”是微商
敷爾佳雖然是“醫用敷料”,但銷售方式不同于傳統醫藥產品。一位代購向健識局表示:護膚品銷售靠的就是熟人推薦和營銷,“比起跟消費者解釋清楚蝦青素到底是什么,刷屏的朋友圈廣告效果可能更好。”
也就是,“喜提瑪莎拉蒂”的微商銷售模式。
微商銷售的最大問題是渠道不統一,價格體系混亂。在官方淘寶店,一盒五片裝的白膜和黑膜的券后價格分別為134元和179元。

淘寶敷爾佳旗艦店內黑膜、白膜價格
然而在一些代購那里,價格直接折半。白膜和黑膜的價格分別在50-55元,75-80元到左右——從醫美倉,到大代購,再到小代購,這已經是第三層的價格。
“在此基礎上我會再加10元,大家差不多都在這個價左右賣。”前述代購表示。
也就是說,要想買到便宜的,只有加盟做微商的下級代理,讓自己也變成微商。這樣的銷售模式把所有用戶套住,不自覺地幫助推廣。
目前,敷爾佳有械字號產品4個,妝字號產品30個。根據招股書,4款醫療器械類“醫用敷料”產品收入占比幾年來都在55%以上。2019年,醫療器械類產品總收入金額接近10億元。

圖源:敷爾佳招股書
事實上,國家藥監局針對“械字號”產品的監管規則在不斷收緊。去年年初,國家藥監局發文強調,國內沒有“醫美面膜”一說,醫用敷料的命名和介紹中也不得包含“美容”、“保健”等宣傳性詞語。
敷爾佳顯然熟知監管政策的變化,開始逐步轉向化妝品,以降低對醫療器械類產品的依賴。業績上,在經歷了2019年的大爆發之后,敷爾佳銷售增長確有放緩的趨勢,醫療器械類產品2020年的銷售金額甚至下降了4%左右。
02 為上市組局,唯一的專利是包裝盒
熱鬧兩三年后,敷爾佳的網紅面膜增勢趨緩,細讀招股說明書就能發現,這些醫用敷料成為網紅的時候,不是由敷爾佳生產。
今年3月,敷爾佳才徹底完成“組局”。敷爾佳的前身是華信藥業有限公司,這是一家藥品銷售企業,成立于1996年,批發粉針注射劑處方藥品起家,主要負責銷售哈三聯的注射用長春西汀、注射用利福霉素鈉等普藥。
敷爾佳現有的核心產品技術,幾乎都是哈三聯提供的。
2012年,華信藥業嗅到了醫美的潛力,將主要發展方向定位到皮膚護理產品上,推動了“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的研發,也就是如今火爆市場的“白膜”、“黑膜”。
這其實是兩款“械字號”的醫用敷料,主要用于醫美手術后的皮膚護理修復,對皮膚過敏、激光光子治療術后早期色素沉著等問題有輔助治療作用。由于這種醫用敷料外形與普通面膜相似,加之商家炒作,不少消費者沖著護膚的目的囤貨。
因為銷售喜人,2017年,華信藥業在決定單獨成立公司,負責皮膚護理產品的運營。同年11月,敷爾佳完成工商注冊登記,華信藥業在完成業務和人員轉移后,干脆于2018年5月停止了經營。
哈三聯和敷爾佳一直是產業鏈的上下游關系,和當年與華信藥業合作一樣,哈三聯負責生產供貨,敷爾佳負責銷售賣貨。招股書顯示,2018年到2020年,敷爾佳向哈三聯的采購額分別為8698.83萬元、3.29億元、3.6億元,占各期采購總額的比例均達95%以上。
今年2月,敷爾佳通過換股,收購了哈三聯旗下一直給自己供貨的全資子公司北星藥業,結束了“外部采購成品”的尷尬局面。
也就是說,直到今年3月前,敷爾佳都只是個“貼牌”公司。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這家常年活躍在朋友圈里的企業,截至今年3月底時只有2位研發人員,唯一的產品專利是一款包裝盒。
收購北星藥業之后,敷爾佳擁有了34款產品,覆蓋醫用敷料、普通貼膜、噴霧、凍干粉等多個類別。不過,銷售型企業能否做好生產組織,這是考驗管理層的首要問題。
03 醫用敷料≠護膚產品
皮膚護理,一直是醫用品和護膚品的邊緣地帶。
敷爾佳一直希望自己的產品靠上“皮膚護理產品”,在招股說明書中,敷爾佳大量引用護膚品的行業數據,例如引用了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的預測,稱過去5年中國皮膚護理產品行業市場規模由1570億元增長至276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5.3%。據此預計到2025年,中國皮膚護理產品行業的市場規模要突破5200億元。

圖源:敷爾佳招股書
但實際上,敷爾佳的幾款主流產品拿的都是“械字號”,應按照醫療器械進行管理。國家藥監局早在2020年1月就明確指出,類似醫療器械不得宣傳美容、保健或其他具有誤導性的內容。
敷爾佳的“黑膜”,也就是“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其注冊證持有人為哈爾濱北星藥業,為第二類醫療器械,適用范圍為“輕中度痤瘡、促進創面愈合與皮膚修復”等,功能均為“輔助治療作用”。
可是,無論是在微商代購群中,還是在招股說明書中,敷爾佳都把自己往“功能性護膚品”上靠。
根據2020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廣告審查管理暫行辦法》,醫療器械廣告的內容不得超出注冊證書或者備案憑證、注冊或者備案的產品說明書范圍。而且,上述管理辦法明確指出:醫療器械廣告不能明示或者暗示成分為“天然”。
但在網上不乏敷爾佳的廣告文,宣稱“敷爾佳”黑膜、白膜、綠膜等產品是透明質酸鈉醫用敷料,而透明質酸鈉是很好的“天然保濕因子”。
透明質酸鈉俗稱玻尿酸,外敷在皮膚上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吸收,起到一定的保濕作用。其實目前很多化妝品中都有玻尿酸成分,玻尿酸醫用敷料也不在少數,因此競爭十分激烈。
在這種競爭下,產品品質似乎不重要了。2018年到2020年間,敷爾佳三年間的研發投入僅為30.78萬、60.39萬和147.97萬元,且核心的2名研發人員都是在2018年以后入職的。根據招股書,敷爾佳此前“僅存在委托研發的情形”,由江南大學負責“對敷爾佳指定的產品原始配方及預期功效進行產品升級”。
即便在募資用途中,敷爾佳也是將大部分花在了營銷上。
圖源:敷爾佳招股書
不過敷爾佳在銷售端遇到的阻力不小。一位敷爾佳產品代理也向健識局表示,“藥妝”市場本來就小眾,敷爾佳在一眾“大牌”護膚產品面前并不算突出。況且,敷爾佳最初的定位也并非中高端路線,價格上漲空間有限。而隨著消費者可挑選的產品越來越多,敷爾佳“確實比之前難賣了”。
面膜上的精華液再多,吸收進去才算有用;面子工程做得再好,也得有里子撐住。
文丨古月
運營丨薄荷
#面膜# #護膚# #敷爾佳#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