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醫藥行業前沿技術噴涌而出,免疫療法、細胞療法、基因療法、RNAi療法……一系列新技術改變了許多疾病的治療格局。在中國,近十年來,隨著藥審改革深化,醫藥行業發展日新月異,創新逐漸成為主旋律。 如今,國內創新藥市場結束了從無到有的快速增長
過去十年,醫藥行業前沿技術噴涌而出,免疫療法、細胞療法、基因療法、RNAi療法……一系列新技術改變了許多疾病的治療格局。在中國,近十年來,隨著藥審改革深化,醫藥行業發展日新月異,創新逐漸成為主旋律。
如今,國內創新藥市場結束了從無到有的快速增長期,開始挑戰原始創新。下一個十年,醫藥行業又將如何發展?中國能否實現硬核創新,誕生“first in class”新藥?如何才能成為制藥強國?
9月18日-19日,專家云集的“2021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暨第六屆中國醫藥研發?創新峰會(PDI)”在重慶隆重召開。會上,在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名譽會長、專家委員會執行主任郭云沛先生主持下,八位專家圍繞“新時期醫藥產業未來十年的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度對話。

主持人:郭云沛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名譽會長、專家委員會執行主任(左一)
對話嘉賓(左二起)
芮國忠:高級工程師、中國技術創業協會副理事長、生物醫藥園區發展聯盟秘書長
楊勝勇: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導
陸濤: 教授、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藥物化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王瑋:博士、白云山制藥總廠常務副所長
歐陽冬生: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臨床藥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沙都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文慧英:重慶奧凱科技有限公司CCIT研究中心技術顧問
劉小英:高級工程師 重慶華森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朱學琳:博驥源(重慶)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
01 從制藥大國到制藥強國,中國還需要做什么?
郭云沛會長在報告中指出,“目前,中國人口占了全球人口的18.8%,但中國擁有的全球醫療資源只占全球的2%;而美國人口占全球人口的4.5%(有的說4.2%),卻擁有全球的資源的13.6%。到2030年,我我國醫藥行業希望能占到國民經濟的8%左右。”
郭云沛會長表示,“我們與美國的差距還非常明顯。現在一些醫藥界、媒體人員對醫藥行業的看法過于樂觀,他們認為中國已進入全球新藥研發第二梯隊;但一些科學家認為中國與研發強國之間仍然差得太遠。中國現在的整個創新只是說在大分子個別領域,在跟隨方面有所進步。”如果要進入世界第二梯隊(美國是第一梯隊,歐洲和日本是第二梯隊),中國在未來十年能實現嗎?
陸濤教授認為,十年以后,我們基本上會進入第二梯隊,十年以后,我們才可能有真正的原始創新。
“未來十年是高質量發展騰飛的十年”,芮國忠理事長認為,“中國的醫藥產業需要升級和結構調整,包括企業的結構,技術的結構,人才的結構以及產品的結構。一方面,我們需要發展硬科技,從關鍵產品,關鍵技術,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四個方面進行突破。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擴大產業鏈規模,走向國際化。靠創新驅動,到2030年我們將進入科技強國。”
“未來十年,我們生物藥需要提升規模,提升國際上的話語權,這是一個趨勢。雖然我們已嘗試“走出去”多年,但單靠一個企業,一個行業走出去是很難的,所以我們還是要抱團。我們可以一起抱團出海,背靠強大的國家支撐,去爭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些走出去的企業既可以設立園區,也可以做企業,或許我們的國際化應該這么走。”芮國忠理事長如是說。

朱學琳女士表示,創新藥這段時間全國炒得很火,顯得有點急功近利,沒有很好的基礎研究,沒有沉下心來做這個東西。整個國家也好,整個科研團隊也好,如果不摒棄急功近利這種觀念的話,拉近、趕上與歐美創新藥的差距,這個路可能還很漫長。
02 硬核創新,從“0”到“1”如何突破?
郭云沛會長:中國缺乏真正的世界領先的創新,為什么?首先錢不夠,第二基礎研究不夠,第三水平不夠。”下一步究竟怎么辦,這十年我們究竟應該怎么走?
陸濤教授表示,“從目前來看,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的問題,我們正在經歷人才的洗牌。然后,從技術上來說,我們與美國的差距非常明顯,大約現在還有10-15年的差距。”
楊勝勇教授認為,“未來,我們需要加強硬核創新,現在很多企業的創新做的只是fast-follow。我希望未來有更多的硬核創新,靶標是我們自己的,即便靶標不是我們自己的,但是我們能把真正第一個具有完全創新的骨架結構做出來,這是一定能達到的。”他繼續說道:“這需要我們將基礎研究與轉化很好地結合。現在我國醫學、生物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其實是很薄弱的,我們還沒有結合得很好,我相信未來十年的發展,我們的基礎研究一定有更快更好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再跟產業界、創新藥物結合起來,一定能產生真正硬核的,原創的藥物。”

03 新規出臺,是好事還是壞事?
郭云沛會長:中國近幾年,發生了多次引起整個行業震動的大事件,第一次是2015年的7.22大核查,第二次是2019年藥品招投標開始,第三次是2021年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CDE)發布一則《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提出“開展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研發”,如何看這個問題?
歐陽冬生教授認為,這個征求意見稿的出臺,是中國真正走向創新的信號。現在申報臨床的數百個新藥,主要集中在3到4個熱門靶點上,要在未來五年完成臨床試驗是不可能事件,有幾個能夠順利做出來?國家應該看到了這一點,我認為將來即使有效,也不一定會批準,因為沒有滿足臨床需求。未來將是仿制藥、me-better藥、first-in-class 藥三分天下。
陸濤教授:“我非常贊同這個征求意見稿。根據這個意見稿,現在做創新藥項目立項,需要針對某一適應癥來比較治療方案,最終得益的將是我們的患者。”
芮國忠理事長談到付出與回報之間的平衡,“如何從創新當中去獲得收益?這種收益是國家的收益,還是企業的收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結論,互相在進行博弈。這就是生態,這就是社會。藥品是特殊的商品,要求安全有效,質量可控。但是是不是一定具有價值,它是不是商品,這個不可否認。付出就要有回報,真不是做慈善的那個概念。”
04 未來十年,中國醫藥行業還有哪些發展趨勢?
歐陽冬生教授從三個維度提出了對未來十年發展趨勢的預測:“第一,從產品角度來說,未來十年,生物產品,生物技術等生物產業領域將超過化藥和中藥。大量的創新產品粉墨登場,成為未來十年中國創新領域的非常突出的角色。第二,從藥品監管角度來說,監管的角度和監管的模式將發生變化,十年之后,基于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現場核查將消失。第三,未來十年全球同步上市的腳步將加快。”
隨著三醫聯動,政策的改革,對企業的影響非常大,一方面創新藥企得到較大發展,另一方面仿制藥質量得到提升。王瑋女士認為,未來創新藥企可能更專注創新藥,雖然市場占有率低,但利潤高。像白云山這種主要是做仿制藥的老國企,主要專注于生產,降本增效,相對來講利潤空間比較小。至于轉型做創新,這條路走得很辛苦的,還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
文慧英女士認為,做藥品研發越來越難,今后可能會更難。如果說沒有創新的元素融入,可能過不了十年,可能在未來三年將面臨分化。
劉小英女士認為:“第一,醫藥行業是一個朝陽產業,規模上仍然是快速增長的行業;第二,未來快速增長將由原來的數量增長變為質量增長;第三,市場由原來銷售驅動型的市場狀態,轉成由創新驅動型的市場;第四,由原來的治療為主,變成防治(預防與治療)為主。”
劉小英女士還從華森制藥創新實踐中分析認為:“只要你說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守得住底線,同時敢于在人才投資上投入,創新不是不可能的,就像奧運精神一樣沒有什么不可能。不管十年怎么創新,路有多難,一定要走,否則十年后真就沒有東西了。”
“未來十年,希望我們醫藥行業能生存得更健康,發展更均衡,更科學!”
本文來源:藥智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