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險賽道熱得發燙! 自去年開始,健康險領域的融資就未間斷,無論是融資頻率和融資金額都在節節攀升。 根據動脈橙數據庫數據,2020年以來,我國健康險一級市場一共發生35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金額逾百億人民幣。紅杉中國、高瓴、騰訊、螞蟻集團等巨頭頻頻出現
健康險賽道熱得發燙!
自去年開始,健康險領域的融資就未間斷,無論是融資頻率和融資金額都在節節攀升。
根據動脈橙數據庫數據,2020年以來,我國健康險一級市場一共發生35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金額逾百億人民幣。紅杉中國、高瓴、騰訊、螞蟻集團等巨頭頻頻出現在投資方的名單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股熱潮里,資金正在朝頭部企業聚集。這一年時間內,僅思派、鎂信等頭部幾家的融資額就有百億,占據了融資總額的一大半。而元保、小雨傘保險、南燕保險科技、力碼科技、保險極客等企業也緊隨其后,融資規模不斷擴大。
二級市場方面,騰訊重押5輪投資的水滴公司已經于5月上市,目前市值近百億人民幣;融資多輪,同是騰訊多輪投資押注的思派也于8月遞交了招股書,年營收近27億人民幣。
可見,健康險行業的融資節奏正在加快,資金的流向也越來越偏向頭部企業,且多家企業已逼近上市。動脈網了解到,目前年營收過億的企業數量已超兩位數。
瘋狂押注的背后,投資機構究竟在豪賭什么?頭部企業又是如何進行具體布局的?行業還有哪些難點和痛點?未來的演進方向會是怎樣?針對此,動脈網通過訪談多位業內從業者和資本方,以求一窺問題的答案。
一年融資逾百億,憑什么?
健康險并不是一個新興賽道,甚至略偏傳統。資本為何在近年來對這個賽道展現極高的熱情,將大量真金白銀投進去呢?
“主要原因還是政策的支持、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技術的驅動等宏觀變量的影響。”某大型保險集團產品開發部副總經理王偉(化名)告訴動脈網,“這是一個結構性變化的巨大機會,誰抓住了這個機會,誰就有可能成長為百億、千億,甚至萬億市值的巨頭。”
以美國的健康險市場為例,目前已經誕生了聯合健康等巨頭企業。作為美國標普500指數的成份股,聯合健康在過去十年間股價漲了15倍有余,年營業收超過2400億美元,目前市值高達3900億美元,約2.5萬億人民幣,相當于國內互聯網龍頭企業拼多多的3倍、美團的1.6倍,略低于阿里。
“國內的情況與美國有很大的不一樣,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對比,比如由于在國家醫保的廣覆蓋下,商業健康險目前對于我國民眾并不是必需品。”王偉表示,“但不可忽視的是,國內健康險賽道的市場增速和容量不可小覷。”
根據銀保監會的數據,2020年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8173億元,同比增長15.7%,增速遠高于其他類型險種。需要著重提及的是,在近5年,健康險年化增長率為31.4%,市場規模翻倍增長。2021年第一季度,健康險原保費收入為3066億元,同比增長16%,預計今年會突破萬億大關。
也就是說,健康險賽道水大魚大:即將超萬億的原保費收入規模,超30%的年化增長率,市場的整體想象空間十分誘人,加之從國外的行業演進路徑來看,賽道能夠誕生巨頭企業。這是資本瘋狂押注的核心邏輯。

有足夠寬闊的市場,有做大企業的機會,那什么樣的標的才能受到資本方的歡迎呢?
“傳統的健康險市場是一片紅海,競爭異常激烈,產品同質化問題十分突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資深投資人告訴動脈網,隨著市場的擴容,越多越多的入局者意識到,要想快速突圍,就必須在整體效率上下功夫,即在渠道創新、精準營銷、差異化服務、精算定價、運營優化、風險控制和醫療服務網絡構建等方面深挖屬于自身的護城河。
于是從以上方向出發,眾多健康險科技企業都在探索屬于自己的道路。例如好人生科技就聚焦在風控環節,為保險公司和互聯網平臺提供從產品定制、數字風控、兩核智化、到系統健康管理等健康險科技的閉環服務;又例如保險極客從服務端切入,聚焦團體健康險領域,采用獨特的B2B2C模式,構筑起了“團險+醫療”的大健康產業生態。
“健康險是以規模立身的商業模式,競爭力在于價格和醫療健康服務網絡的廣度或深度。”上述投資人表示。
正是基于此,資本更扎堆的是渠道創新和服務縱深的企業:渠道創新的企業,在資本的加持下能夠快速起量,迅速做大營收和估值;而服務縱深的企業在于用戶粘性強,一旦模式跑通,其他企業很難進入進來。“并不是說其他方向沒機會,只是這兩個方向目前更熱。”
具體來說,渠道創新指的是通過數字科技手段,幫助險企更好地進行健康險相關產品的營銷和銷售,本質上是優化健康險產品在市場拓展和商業轉化方面的效率;服務縱深則指的是,通過鏈接醫藥險各方資源,去幫助險企承接包括醫療和健康管理等在內的健康險所涉及的服務部分,核心在于資源鏈接以及提高健康險產品的落地能力。
例如已經上市的水滴公司,就處在渠道創新這一領域,其模式是通過水滴籌等業務提供保險教育場景和建立品牌,再通過水滴保變現,從而使保險銷售渠道能觸達到更廣泛的目標市場,包括三到六線這種下沉城市有保障需求的人群。
根據財報,水滴公司的營收不斷上漲,從2018年到2020年營收額分別為2.38億元、15.11億元、30.28億元,2021年上半年營收18.23億,同比增長36.57%,表現出了強勁的商業化能力。于是在登陸二級市場以前,水滴公司就受到了資本追捧,累計完成5輪融資,融資總金額逾40億元人民幣。
而在服務縱深方向,近一年吸金強勁的思派、鎂信等獨角獸便處在這一領域。“這幾家企業能夠占據這一年整個賽道融資額的大部分,也表明各大投資機構正在切換思路。”一家長期關注健康險的FA表示,“渠道創新是前幾年健康險投資的熱點,代表企業如慧擇保險、水滴公司都已經成功上市,所以投資人目前更偏向服務縱深的企業,行業集中度較低,機會要多一些,中短期更能見效果。”
另外從市場情況看,隨著渠道創新的企業逐漸走向成熟,該領域也將逐步從增量市場轉變為存量市場,競爭的壓力會變大。以慧擇保險為例,其2018年至2020年的營銷費用分別為0.94億元、1.64億元和2.3億元,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其中,支撐營收最重要的傭金率在2020年較2019年出現了約9個百分點的下降。根據公告,這背后是慧擇保險為應對市場競爭,持續擴大規模而采取的策略。
綜上可以看到,在健康險廣闊和持續快速增長的市場空間里,渠道創新和服務縱深是最熱的兩個方向。其中,渠道創新領域已經誕生了領先企業,于是服務縱深方向發力的企業受到了資本越來越多的關注。這正是上百億資金涌進這一領域的重要原因。

誕生多只獨角獸,健康險向服務縱深的機遇與難點在哪?
在健康險向服務縱深的過程中,思派、鎂信等多只獨角獸瘋狂吸金吸引了行業的巨大關注。人們不禁好奇,這些企業究竟有什么共同點?各自的優勢又在哪?為何能夠受到資本如此青睞?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還需先了解的是:健康險與醫療資源的聯動,以及與健康管理融合發展正成為大趨勢。
一直以來,“醫藥險”閉環這一提法在創投圈廣為流傳,其核心邏輯在于健康險作為醫療服務的主要支付方,用戶通過購買健康險,生病就醫和健康管理的費用就可由商保公司提供報銷,形成“醫療提供方-患者-保險公司”的三角閉環。
在這個閉環服務里面,理論上,健康險的產品設計方手握用戶需求,可以與醫藥企業、醫療服務方等進行談判,用規模換價格;健康險企業也因用戶的健康情況的改善,賠付率也有所下降;而對于用戶,則享受到了更具性價比的服務。也就是說,結果能達到多方共贏。而這與醫療、醫保、醫藥的“三醫聯動”改革大勢正好對應。
但盡管提法很美好,落地卻十分困難。比如商保的藥品支付清單的建立、巨大的藥店網絡的建立、與社保之間的差異化、醫藥險的協同機制的建立等等,都十分考驗入局者的智慧。在較長一段時間里,“醫+藥+險”這一模式整體還處于相對概念化的階段。
在這一點上,國家正在政策上助推健康險的發展。比如在去年9月,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發布了《關于規范保險公司健康管理服務的通知》,該通知明確了健康管理服務在保險產品中的成本占比最高可達20%。這背后的意義在于,健康管理服務放開比例限制,能夠通過增加健康管理服務的占比,強化健康險產品保險與服務的綜合特征,從而為醫藥險閉環打開更大想象空間。
正是在政策的推動下,健康險科技企業不斷加碼健康管理相關服務。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目前有超50多家險企在產品中提到健康管理等延伸服務。其中,疾病綠通、家庭醫生、特藥等服務是市場主流的選擇。
也就是說,通過健康險鏈接醫療健康等相關服務,并將各個資源產生聯動的模式正處在目前的風口之上,而思派、鎂信等獨角獸的方向也正與此一致。當然,在具體的路徑上各家有異同。
細化來看,在“醫”方面,思派從創立之初便聚焦在腫瘤大數據領域,據招股書顯示,其腫瘤臨床試驗現場管理組織(PRS業務中的核心營收貢獻部分)業務在我國腫瘤藥物研發方面排名第一,目前在我國100多個主要城市匯聚了逾1100家三甲醫院、42000名醫生及500家體檢機構,擁有豐富的醫療資源網絡。
鎂信健康進入這塊業務相對較晚,目前正在積極布局互聯網醫院,旗下康付互聯網醫院是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獨立設置的首家互聯網醫院,依托優質互聯網+醫療服務及專業醫療服務團隊,充分鏈接醫生與患者,對接全球優質醫療資源,為患者提供全方位醫療健康管理。
在“藥”方面,根據招股書顯示,思派藥品福利管理(PBM)業務的體量相當于我國最大的私營特藥藥房,2020年的收入為24.82億元。針對臨床試驗業務,思派已搭建了臨床試驗事業群,服務各大跨國藥廠、本土大型藥廠、新興生物科技企業超240家。
鎂信健康旗下藥康付平臺,作為綜合患者醫療健康服務平臺,為患者提供互聯網+醫療管理服務,現已與超過50家創新藥企達成合作,合作DTP藥房超2000家,覆蓋全國超過400個城市,惠及超百萬的腫瘤、慢性病和罕見病患者,全方位、全時點為患者提供用藥服務。同時通過患者福利計劃、金融支付計劃、療效保險計劃等,為患者定制多樣化的福利創新舉措。
在“險”方面,思派近年來在特藥險、惠民保的發展方面表現活躍,與國內很多保險公司都開展過深度合作。例如已在多地落地普惠性補充醫療保險,并推出新一代企業醫療健康福利解決方案——思派健康保。健康保通過企業醫生前置管控的模式,在思派健康科技自建的醫療健康體系中完成出“險-服務-理賠”的商業險閉環。
鎂信健康圍繞患病人群及健康人群,在個人自費、商業健康險以及城市普惠型保險等領域不斷創新。2020年至今,鎂信健康先后深度參與“蘇惠保”、“西湖益聯保”、“惠衢保”、“滬惠保”、“北京普惠健康險”等城市普惠型保險項目,覆蓋北京、上海、杭州、寧波等40余座城市。
可以發現,幾家獨角獸在模式的打造上是相同的:構建醫藥險閉環。但基于自身的企業成長歷程、優勢基因,又有所不同:比如思派圍繞醫生與醫療網絡方面積累的經驗、鎂信以患者為中心在創新支付方面的突破等。
綜上來看,健康險向服務縱深的演進過程中仍有不少難點,而已經跑在前面的獨角獸通過多年的布局也已經給出了屬于自己的路徑思考。
資本重押的健康險行業拐點是否已至?
隨著融資階段到了后期,獨角獸們的上市時間也逐漸臨近。
另一方面,巨頭們也開始在這一領域布局或加碼。例如今年5月,京東健康聯合復星聯合健康、京東安聯保險等多家保險公司,共同推出“家醫保”管理型健康險服務:以預防疾病、改善健康為核心目的,將健康險與京東健康的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能力相結合,為家庭提供一站式終身醫療健康服務和健康保障解決方案。
又比如今年7月,平安健康(原“平安好醫生”)上線了商保直付功能,投保相關保險產品的用戶不僅可以通過平安健康APP問診、購藥,還能夠享受零結算便利——責任內的問診服務和藥品費用直接由平臺與保險公司結算,實現“無感化”商保直賠。這也意味著,用戶足不出戶即可完成看診、買藥、報銷等系列操作,大幅縮短了以往較為繁瑣的結算流程。
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健康險企業沖刺IPO,以及巨頭加速入局。那這是否意味著,健康險行業的拐點已至?
“目前來看,行業的拐點還沒到來,資本只能加速企業去跑通模式,但這條路徑行不行,還是得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商業水平。”王偉告訴動脈網。
從目前行業端的情況來看,慧擇保險、水滴公司、思派、鎂信等明星企業的快速崛起,表明健康險行業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同樣,健康險還面臨著普及率仍然較低、業務大幅增長下賠付率居高等問題。
“從長期來看,這是一個坡長雪厚的賽道,不過要想走通,還有不少的路要趟。”王偉表示,“整個行業基礎薄弱,數據共享、標準評判、管理水平等方面還有待發展,創新企業在后端的服務上還需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
可以預見,隨著健康險的持續發展,我國的醫療大健康生態將迎來新的變化。而在變化之中,越來越多的機會正在出現。
在這個過程中,那些敢于在時代的浪潮里,不斷精進和突破的創新企業,也將迎來屬于它們的高光時刻。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