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難用一個數據來概括數以百萬計的醫生收入,但是以下幾個數據大概能勾勒出目前中國醫生的整體薪資水平。 一個來自官方,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衛生人力研究部主任張光鵬在一個公開活動中披露,2019年,中國的公立醫院人均人員支出18.7
雖然很難用一個數據來概括數以百萬計的醫生收入,但是以下幾個數據大概能勾勒出目前中國醫生的整體薪資水平。
一個來自官方,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衛生人力研究部主任張光鵬在一個公開活動中披露,2019年,中國的公立醫院人均人員支出18.7萬,其中工資福利的支出占96%以上。
一個來自民間,丁香人才《2020年中國醫院薪酬調研報告》顯示,全國醫院平均年度薪酬為18.5萬元。這個數據來自于2019年全國93家二級以上醫院的專科醫生收入。其中一線城市平均薪酬25.3萬元,二三線城市也可以達到19萬元,也是地縣級城市(12.8萬元)的2倍。
這兩個數據可以互相印證,最近兩年,中國醫生的平均薪酬在18萬上下。
這個工資水平放在全球范圍內看屬于什么水準?

看絕對值,和發達國家的醫生動輒數十萬美元的年收入——美國醫生年均收入達30萬美元,加拿大醫生年均收入16.5萬美元——相比,相差較大。
但如果考慮相對值,也就是醫生收入相對社會平均工資的比例看,差距沒有那么離譜。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人員年平均工資為97379元;按這個數據,中國醫生的平均工資差不多能達到社會平均工資的2倍。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陳玉倩博士告訴八點健聞,根據2018年測算,中國二三級公立醫院薪酬的平均工資收入,相當于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2.18倍。
陳玉倩博士和上海創奇健康發展研究院俞衛院長還對比了OECD 國家的醫生收入,31 個 OECD國家全體醫生的薪酬相對于當地的平均薪水能達到3.01 倍。
這么看來,如果不考慮醫生的勞動時間,中國醫生的相對薪酬水平,相當于OECD國家中等偏下水平,“基本與我國經濟水平一致。”
不過,以上談的都是陽光收入。
在過去幾十年中,醫生有一部分重要的收入是灰色收入。
所謂灰色收入主要是,醫院、醫生在診療中,通過開處方使用藥品、耗材收受的回扣,患者給的紅包等。
因為體現醫生勞動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長期以來被人為壓低,所以藥品和耗材的回扣成為了醫院和醫生收入的某種補償機制。
近年來已經成了行風整治的重點。而在此之前,這也構成了醫生收入的重要來源。
相比陽光收入,灰色收入分配原則非常不透明,帶來的收入差異性很大。
腫瘤、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骨科等科室,高值耗材或藥品用量大,往往陽光收入、灰色收入都更多。兒科、急診科等,陽光收入和灰色收入都非常少。
上述知情人士向八點健聞透露,對于具有收入分配權的醫生——主要是科主任和醫療組負責人——而言,灰色收入一度可以達到醫生全部收入的一半,高的甚至能超過2/3。
而主治醫生和主治醫生以下,灰色收入的占比就沒有那么“可觀”了。
中國醫生的工資水平低嗎?
試圖用“是”或“否”去回答“醫生的收入到底高還是低”的問題,并不容易。
因為不同醫生的薪酬天差地別。
從與多位醫生的訪談中,八點健聞發現——在位于金字塔尖的大三甲醫院里,少部分醫生收入可觀,甚至能達到7位數;經營較好的三甲醫院中,主治醫師的收入普遍能達到當地平均收入的3倍左右;其他三級醫院、二級醫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之間,收入差距巨大,不能稱之為高收入人群。
醫療技術水平、職稱、科室,接觸藥品耗材的機會,醫院等級、地域……每一個因素,都會成為醫生收入的干預項。在這些被動或主動的“干預”下,醫生群體間收入的差距,會達到幾倍到十幾倍不等。
收入失衡,不僅在不同的醫院醫院和地區之間,也同樣發生在醫院內部。
在東部省份一家知名三甲醫院里,主治醫生陳彬(化名)發現,僅僅是陽光收入,醫生們的收入差距也會達到2~6倍。
這些差距發生在幾個維度——同一科室的小醫生和大醫生、內科和外科醫生之間。
僅從陽光收入看,主治醫生和住院醫到手薪資的差別就有可能在2倍以上。另有曾經從醫的知情人士告訴八點健聞,早些年規培醫生三年內的月工資只有幾千塊。
內科之間的差距,體現在檢查數量上。普遍在有器械操作的內科科室里——如消化內科,胃鏡、腸鏡檢查較多;呼吸內科,有新設備進行檢查——按照醫院按件計算工作量的考核標準,這些內科的醫生收入遠高于其他內科的醫生。
而在外科,醫生收入的差距體現在手術量上,“差距會更大”。陳彬說,“手術量與收入緊密掛鉤,甚至關聯度高于手術的難度。”
甲狀腺手術、乳腺手術的醫生,因為手術操作難度小、病人周轉率快,“基本2~3天就能出院”,效率大幅提高。相比而言,胃腸手術的患者,術后住院康復時間較長,病人周轉率較低。
效率決定收入。這在按手術數量考核的績效制度下,開展甲狀腺術、乳腺術的醫生收入具有絕對的優勢,也讓開展高難度手術的外科醫生,略有怨言。
“心臟外科醫生抱怨最多,認為勞務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心外科的手術難度較大,通常需要主刀的主任醫師,以及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等3~4個人。”一臺手術下來,主刀醫生相對能獲得與技術相匹配的收入。但作為“徒弟”的主治醫師而言,“同年資醫生中,開展甲狀腺術和心外科術的收入差距,能達到3~4倍。”
陳彬發現,由于這個原因,在年輕醫生選擇方向時,會有更多的醫生傾向選擇甲狀腺和乳腺。“不用承擔生命危險,收入也相對高,性價比高的選擇。”在三甲醫院,陳彬收入是社會平均工資的2~3倍,但他在外科做上述手術的同學,收入能達到社會平均工資的6倍。
相比陽光收入,灰色收入分配原則更不透明,帶來的收入差異性更大。
上述知情人士向八點健聞透露,灰色收入一度可以達到醫生全部收入的一半,高的甚至能超過2/3。而這類收入,一般是由科主任或醫療組負責人來分配。醫生按照由低到高分為1至3級,分配比例2:3:5。
“這還是相對公平的比例。按照這個比例工作5到8年的醫生,可以拿到不錯的收入;很多時候,一級醫生很可能只能分到1,按照1:2:7的比例來分。”上述人士說。
這也意味著,在醫院薪酬體系中,年資、職級、職務越高,才越有機會拿到高薪。
一位醫生說,在“耗材有加成”的年代,心內科里支架瘋狂,一位心內科主任的耗材回扣一個月有100萬,并不是天方夜譚。
另有曾經從醫的知情人士告訴八點健聞,早些年規培醫生三年內的月工資只有幾千塊,要想真正擺脫低收入狀態,參與到科室灰色收入的分配中,甚至掌握決策權,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
灰色收入縮水后
在院內,醫生陽光收入的結構性失衡,不僅讓醫生們暗生怨懟,更造成了人才流失、兒科等部分科室人才短缺等問題。
陽光收入之外,醫生們焦慮的事情也在發生,自2018年開始的藥品和耗材集采,讓醫生的“灰色收入”,連年縮水。
醫改觀察者、陜西省山陽縣衛健局副局長徐毓才指出,2018年起的一系列動作——醫保局集采、藥品耗材水分被擠干、商業賄賂治理、疫情沖擊、讓醫院經營艱難,醫務人員收入的沖擊也很大。
“醫生的不合理收入被擠壓掉后,整體收入需要合理的分配調整,因此,合理的醫生薪酬制度備受期待。”
多位醫生向八點健聞表示,醫生“灰色收入”大幅減少,但“陽光收入”補償機制暫時還沒有完全到位,講課費、會議費、飛刀費,成為了一些醫生補償收入的另一主要來源。
“對于外科名醫,飛刀費可能才是大頭。”陳彬說,帶量采購,“耗材”回扣被擠出后,醫院曾有幾位外科醫生,把患者帶到“飛刀”的國際醫院手術,導致本院病源下降。后來醫院明令禁止,事情才匆匆收場。
但陳彬也覺得疑惑,“這些是模棱兩可的收入,醫生靠技術吃飯,這部分收入到底是‘灰的’還是‘白的’?”能力強的醫生,很容易利用能力、資源獲取合法的收入。
另有行業人士告訴八點健聞,“即使把現在的陽光收入提高2~3倍,很多的醫生的實際收入,也會比過去下降50%~60%。”院內的激勵不到位,醫生不會停下逐利的步伐,或者更有能力的醫生,選擇離開這個行業。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就在上個月末,《關于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 出臺。
這份文件最為重要的地方,是對“兩個允許”的落實——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員獎勵。
國家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江蒙喜對此的解釋是“合情合理,掙來的錢,我就允許你發”,他認為這是本次改革中最大的突破。
“運行管理好的、能力強的醫院,有錢不能發;運行差的醫院,有政策,但沒錢發。”
江蒙喜告訴八點健聞,此前,因為醫生屬于事業單位的人員,人社部門給醫生定工資,按照社會平均工資的倍數來核定。人社部門常常要考慮跟其他事業單位的平衡,擔心醫生收入比其他事業單位高太多。
江蒙喜說,過去的核定方式,不符合醫療行業的運行特征,醫生個人的勞動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沒有任何意義。
“醫務人員的工資,并非1萬元就是高,5000元就是低。”江蒙喜認為,所謂“低”是指醫生做了高價值的工作,但收費價格、工資收入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此次薪酬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改變“導向”——將原來“與藥品、衛生材料、檢查、化驗等業務收入掛鉤”的分配政策,改為“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
也就是要將薪酬與醫院、科室收入不再有直接關系,進而使醫生擺脫逐利性。
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高解春結合上海申康的薪酬改革,為八點健聞詳細解釋了“導向”問題。
一般來說,醫生薪酬有三個主要的導向:公益導向、績效導向、效率導向。
其中公益導向就是核定標準后,按照定額發薪酬;績效導向,就是只有績效做得好,才能拿更多的錢;效率導向,就是用最少的人,干更多的事情,拿更多的錢。
此外,還有一個公平導向,就是給固定的金額,要求就是把事情做好就行。“比如村醫,可以固定給12萬元年薪,只要把村里的工作做好就行”。
他認為現在的大醫院在強調公益導向、效率導向,基層講公平導向;而實際上,中國更適合績效導向、效率導向。
醫生薪酬制度改革能讓醫生們達到理想薪酬嗎?
理想的醫生薪酬水平是怎樣的?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能讓中國的醫生們的拿到理想的薪酬嗎?
高解春告訴八點健聞,比較理想的狀況,醫生水平是社會平均工資的4~5倍。這也是醫療水平較高的國家和地區,醫生收入相對于社會平均薪酬的比例。
根據《中國經營報》報道,2011年到2020年,三明醫改中醫生年平均收入從5.65萬元增加到16.93萬元;主任醫師平均年薪漲到了近30萬元,最高年薪達到59.8萬元。這個薪酬水平確實已經達到了當地社會平均收入的3到5倍。
這是否意味著,本次薪酬制度調整后,全中國醫生的薪酬都將達到這個水平?
對此,很多人并不看好。
美國醫生收入是社平收入的3到5倍,年均收入已超過30萬美元,該國衛生支出占到GDP的18%以上;
德國醫生薪酬水平僅次于美國,年均達到16.3萬美元,其醫療衛生支出比重也在10%以上;
加拿大薪酬水平約為社會平均工資的3倍,衛生支出占GDP的10.7%;
OECD醫生薪酬水平是社平工資的2.5至4倍,衛生支出平均占到GDP的8.8%。
可見,醫生的高薪,是需要高衛生支出支撐的。
在中國的衛生支出占到了GDP的7%左右的水準下,醫生薪酬水平也很難有大的提升。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衛生人力研究部主任張光鵬透露,大多數公立醫院的人員支出,幾乎全部是醫院自籌資金。
這就意味著,中國醫生薪酬要想提高,籌資將是首要問題。
上海市胸科醫院績效辦主任許巖向八點健聞分析認為,三明的薪酬改革是綜合改革中順理成章的一部分,是三醫聯動的改革,在薪酬改革的同時其籌資機制、補償機制也都在改革。多數地方可能沒有同步推行這么多條線改革的條件。如果單獨做內部薪酬制度改革,籌資就會是不能不考慮的問題。
江蒙喜也認為,醫療服務價格的調整,是薪酬改革資金的重要來源。
從隨后發布的相關文件看,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并不是對藥品、耗材價格擠水后的“打補丁”政策,而是為了找到新的價格形成機制。同時,調價需要參考GDP增長,還需受限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而作為關乎民生的特殊商品,醫療服務價格的調整也將非常謹慎。
這也預示著,短期內醫生薪酬大幅調整并不現實。
疫情之后,中國8000多家公立醫院中,至少有1000家陷入虧損甚至負債經營。如果把“考核結果分配醫保結余留用資金”用于相關人員績效,據江蒙喜分析,這些經營不好的醫院,醫生薪資完全有可能下降。
據八點健聞了解,在已經開始學習三明醫改調整薪酬的城市,甚至有醫生已經感到了薪酬下調的壓力。
事實上,如果仔細分析薪酬改革文件不難發現,本次醫務人員薪酬制度改革的重點,也并非單純漲工資。
上海衛健研究中心王力男博士向八點健聞解釋,薪酬制度是一種內部分配機制,關鍵是要各個機構去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特別是,公立醫院過去過好日子,現在過緊日子的情況下,要想調動內部積極性,還是要通過激勵分配的導向來實現。
2020年一年內,受疫情影響,中國公立醫院的門診量較上年減少了23.9%,住院率下降了16.3%。進入2021年以來,已經有多家公立醫院陷入裁員、欠薪、負債的危機之中。
在這樣的籌資水平之下,想要讓數以百萬計的醫生的薪酬水平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況,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
陳廣晶、李琳丨撰稿
徐卓君|責編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