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小鎮華沙,是全球最大的骨科器械產業集群,華沙及其周邊地區的骨科產業擁有13,000員工,年業務量達400億美元,占據了全球骨科制造業的半壁江山。華沙也因此被譽為“世界骨科之都”。許多國際頂級骨科公司都起家于華沙,并定址在這里,捷邁邦
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小鎮華沙,是全球最大的骨科器械產業集群,華沙及其周邊地區的骨科產業擁有13,000員工,年業務量達400億美元,占據了全球骨科制造業的半壁江山。華沙也因此被譽為“世界骨科之都”。許多國際頂級骨科公司都起家于華沙,并定址在這里,捷邁邦美(Zimmer Biomet)就是其中之一。
1927年,Justin O. Zimmer在華沙生產骨科夾板的DePuy任全國銷售經理,他曾試圖說服老板在公司產品線中增加輕質鋁制夾板。沒成想屢次勸說未果,十分沮喪的Zimmer決心另立門戶。老板遺孀DePuy夫人得知Zimmer的想法后,立馬給他潑了冷水,她說:“你在生意上永遠都不會成功,你只是個無名小卒。”
如今,這個當年被戲稱為“無名之輩”的公司Zimmer Biomet Holdings,已在紐交所上市(股票代碼:ZBH),在全球25個國家開展業務,產品銷往100多個國家/地區,擁有員工17,500名,2020年銷售額超70億美元,位列世界財富五百強第414位,搖身一變成了全球骨科五巨頭之一。
在此,動脈網試圖梳理捷邁邦美的發展戰略,與您一同碰觸骨科器械巨頭的成長脈絡。
業績指數級增長的輝煌歷程
1927年,Zimmer找來兩個投資人,兩位同事也決定和他一起創業,一個擔任工廠經理,另一個擔任秘書和簿記員,第一個生產基地就設在Zimmer家的地下室,捷邁制造公司(Zimmer Manufacturing Company)就這樣誕生了。雖然創業條件十分簡陋,但沒出兩月,捷邁就生產出了第一批產品,輕蔑不屑的DePuy夫人也很快被捷邁的業績打了臉。
僅僅七個月,捷邁的銷售額就超過DePuy,達到了16萬美元,且新的鋁制夾板需求量很大,公司很快就搬到了華沙北底特律街的一座大樓,并且收獲了來自蘇格蘭外科醫生的第一筆訂單,從而進入國際市場。
時間的車輪滾滾前進,1930年代美國經濟受到了大蕭條和戰爭的影響,大多數企業都被裹挾進低迷狀態,美國社會失業率居高不下。這艱難的十年間,捷邁沒有選擇裁員,并保持了銷售業績的穩步增長。1930年捷邁銷售額已超20萬美元,到1942年,直接突破了百萬美元的大關。
1951年,捷邁創始人Zimmer在佛羅里達州度假時離世,但以他名字命名的捷邁仍在繼續壯大。那一年,捷邁銷售額超過了200萬美元,Palmer Eicher博士開發出的第一個髖關節假體由捷邁銷售,1958年,捷邁還研發并生產出用于治療脊柱側彎的Harrington脊柱器械,年銷售額攀升至1960年的400萬美元。
隨著公司內部出口部門的開設與對外銷售額的增加,捷邁不斷發展壯大,并于1968年計劃擴建華沙的制造工廠。兩年后,捷邁員工總數522人,銷售額高達2720萬美元。
如此亮眼的業績,注定會引起市場的極大興趣。1972年,捷邁被總部位于紐約的醫療公司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Myers)一舉收購,繼續研發新品、拓展業務。1980年代,捷邁在CAD/CAM的技術支持下,率先開發出髖關節假體和全膝關節系統等產品。
1990年,捷邁在華沙建立了新總部,1997年,百時美施貴寶前副總裁Ray Elliott 加入捷邁團隊并擔任總裁。由于新的發展和嬰兒潮一代人口的老齡化,捷邁再一次經歷了快速的銷售增長。
到2000年,捷邁的隊伍擴充至3200名員工,銷售額直奔10億美元,正迎來新的轉折點:2001年8月7日,捷邁從母公司百時美施貴寶分拆出來,時隔30年,捷邁恢復成獨立公司,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始交易,此舉一度成為歷史上骨科行業最大的分拆動作。
彼時的捷邁業務包括膝關節植入物、髖關節植入物和骨折管理產品,以及其他止血帶、血液管理系統等外科產品,公司市值超50億美元,隨后走上了長達20多年的并購壯大之路,并于2015年以134億美元將骨科械企佼佼者邦美(Biomet)并入麾下,更名為捷邁邦美(Zimmer Biomet),成為全球第二大骨科公司。

捷邁邦美并購史 動脈網整理

捷邁邦美主營業務 圖源:捷邁邦美(中國)官網
布局骨科手術機器人與數字化建設
可以明顯看到,進入2000年后,捷邁幾乎每年都有收購動作,尤其是與邦美合并后,更是收購勢頭不減,2016年一年之間就完成了8次收購,近乎是前十年收購量的總和,其中最為重磅的便是對骨科手術機器人公司Medtech的收購。
骨科是手術機器人最早進入的領域之一,也是目前手術機器人研究和產業化集中的熱點領域。因此,近年來骨科巨頭們的布局中手術機器人身影頻現,如史賽克的Mako、美敦力的Mazor、強生的VELYS、施樂輝的Cori。
捷邁邦美也是如此。2016年,捷邁邦美以不低于13.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擁有Rosa Brain和Rosa Spine機器人輔助手術平臺的法國手術機器人公司Medtech。收購完成后,捷邁邦美在Rosa Brain和Rosa Spine的基礎上開發出了ROSA ONE?。
ROSA ONE是一個支持在一個系統上提供腦外科和脊柱外科手術的應用程序的雙功能機器人,可以提高手術機器人平臺的利用率,減少采購、服務、維修和成本,并可以簡化整個機器人的學習曲線。
其中,ROSA ONE Spine(脊柱)包括一個機器人助手和一套導航技術,可以提高植入物以及器械放置的準確性和可預測性。ROSA ONE Spine的機械臂具有六個自由度,可穩定、靈活地進入手術部位,“動態跟蹤”功能允許機器人與患者的動作同步實時移動。

ROSA ONE Spine 圖源:捷邁邦美官網
此外,捷邁邦美在業務量最大的膝關節和髖關節領域,也開發了手術機器人ROSA? Knee System、ROSA? Partial Knee System和ROSA? Hip System。Rosa ?骨科系列手術機器人可以幫助外科醫生在膝關節、髖關節手術中提供連續的數據分析,以協助復雜的決策,并使外科醫生能夠使用計算機和軟件技術控制和移動手術器械。

ROSA?骨科手術機器人系列產品 圖源:捷邁邦美官網
截至2019年Q1,捷邁邦美的Rosa Knee和Rosa One均獲得FDA批準,Rosa Knee正式進入膝關節市場,捷邁邦美也因此成為了第一個在手術機器人市場上獲得腦、脊柱、膝關節FDA批準的公司。
捷邁邦美首席執行官Bryan Hanson在2019年11月5日的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也表示:“我們的創新重點發生了變化,將更加積極地轉向圍繞植入物的技術發展,例如機器人技術、迷你機器人技術、信息學技術和提高手術室效率等。盡管植入物始終是我們工作的核心,但我們的愿景是提供一個以客戶和患者為中心的完整生態系統?!?/span>
除了開發手術機器人等硬件產品,捷邁邦美在數字化平臺與軟件建設上也布局已久。
今年3月31日,捷邁邦美宣布推出集成了機器人和數字健康技術的ZBEdge?互聯智能套件,其中包括ROSA? 機器人平臺、 Signature? ONE Surgical Planning、 Zimmer Biomet iAssist ?等可視化與導航系統、Mymobility?遠程保健和患者管理系統、OrthoIntel骨科數據分析智能平臺和Omni? Surgical Suite集成手術室等。
其中Mymobility?應用程序,允許通過術前和術后程序提供數據驅動的患者支持。2018年,該程序由捷邁邦美與蘋果公司(Apple)合作研發,可搭載于Apple Watch,用于幫助改善接受關節置手術患者的恢復情況。

Mymobility還包含患教、數據監控、運動追蹤、遠程問診等功能
美國每年大約有100萬臺膝關節和髖關節置換手術,預計到2035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350萬,捷邁邦美是該領域最大的制造商之一。2016年,捷邁邦美購買的互動遠程康復業務RespondWell,也是該項目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這并不是捷邁邦美開發的第一款數字軟件,早在2012年,捷邁邦美就連續推出了運動記錄軟件Comeback和患教平臺Arthritis411。2021年1月,FDA宣布了一項關于軟件作為醫療設備(“SaMD”)和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AI/ML”)的新規,捷邁邦美也透露未來將密切關注這一領域的發展。
戰略化轉型:脊柱業務將分拆上市
近幾年受供應鏈與新冠疫情影響,捷邁邦美的銷售表現并沒有顯著增長,2020年更是出現了明顯的業績下滑,降至近五年最低營收的70.25億美元,相較于2019年減少了12%的收入。

捷邁邦美近5年營收情況 數據來源:捷邁邦美年度財報
捷邁邦美在2019一年中沒有專注于收購,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確保公司的運營平穩運行和產品開發上,19年8月,捷邁邦美的非融合脊柱側彎治療系統The Teather獲FDA 批準,9月捷邁邦美還上市發布了Persona Revision膝關節系統。截至2021年初,捷邁邦美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的所有設備都已通過FDA的審核或批準。

捷邁邦美近5年業務分類營收情況 數據來源:捷邁邦美年度財報
但是脊柱營收在2019年表現不佳,第三季度末,捷邁邦美報告九個月末的凈銷售額增長了1.9%,達到58億美元。美洲地區的銷售額持平,亞太地區的銷售額增長了6.3%。公司的膝關節銷售額增長了2.5%;髖關節銷售額增長 2.3%;脊柱和顱頜面銷售額下降 1.6%,脊柱成了捷邁邦美骨科業務中唯一出現業績下滑的部門。
當時,捷邁邦美首席執行官Bryan Hanson曾表示這一情況會在2020年得到改善,“我們會完成脊柱業務整合的最后一步,并利用新的產品線,如最近推出的TrellOss 3D打印椎間系統、即將推出的 ROSA Spine 機器人技術以及最近獲批的脊柱側彎矯正系統?!?/span>
但受疫情影響,2020年捷邁邦美不僅沒有實現脊柱業務的營收增長,整體營收也隨之下滑。對于捷邁邦美來說,從疫情陣痛中快速抽離出來,獲得更多、更優化的資源分配以實現盈利核心業務的創新,至關重要。于是,捷邁邦美邁出了向更加精簡的業務轉型的重要一步:業務分拆。
第一步就是增設新職位首席轉型官(CTO)。2021年1月19日,捷邁邦美宣布前美敦力業務轉型副總裁Ellison (Ellie) M. Humphrey將擔任首席轉型官,并直接向總裁兼首席執行官Bryan Hanson匯報。此前,Humphrey曾在麥肯錫公司有八年工作經驗,為企業客戶提供咨詢服務,重點關注增長、商業、運營和業務發展戰略。
2021年2月5日,就在公布完2020年財報的同時,捷邁邦美宣布將分拆脊柱和牙科業務,脊柱和牙科業務會完成合并并組建新的獨立上市公司 (NewCo) 以優化資源配置并推動市場領先地位,使公司能夠更加專注于高增長、高優先級領域。
捷邁邦美指出,合并的脊柱、牙科和骨骼愈合業務的毛利率略低于公司整體平均水平。分拆后,捷邁邦美將繼續成為骨科細分市場的領導者,包括總市場為435億美元的膝關節、髖關節、運動醫學、四肢和創傷 (SET) 以及顱頜面和胸科 (CMFT)等領域。
捷邁邦美預計分拆將改善公司的財務狀況。公司交付了2019年和2020年的備考收入,分別總計為69.6億美元和 61.28億美元。預計該交易將在捷邁邦美五年戰略轉型規劃期間,實現約50個基點的收入增長,并將公司調整后息稅折攤前收益(EBITDA)和營業利潤率提高約125個基點。
捷邁邦美在中國
捷邁邦美是進入中國市場最早的骨科公司之一,2010年收購了當時國內最大的人工關節生產商北京蒙太因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開啟在華生產模式。中國總部設立在上海,在北京、成都、廣州有辦事處,在浙江(原邦美)、常州(原邦美)、北京(原蒙太因)有工廠。

捷邁邦美在中國的發展時間線 圖源:捷邁邦美(中國)官網
美國有關機構預測,2020年至2025年,中國將成關節類產品和脊柱類產品的全球第一大市場。有數據統計,國內骨科器械市場將近500億市場規模,關節類器械占比大,關節、脊柱產品的市場占比分別是44.75%、23.39%。作為全球關節領域第一的捷邁邦美,對中國市場的未來充滿希望。

2020全球營收占比 數據來源:捷邁邦美年報
但當前國內骨科集采形勢嚴峻,國內外的骨科巨頭都在努力尋找第二曲線,進行戰略轉型,骨科手術機器人領域也勢必成為骨科企業間的競技場。史賽克的Mako關節手術機器人系統在世界范圍內已廣泛使用,全球市占率達9%,并已經NMPA獲證,而捷邁邦美的關節手術機器人尚未進入中國市場。
群雄逐鹿,未來捷邁邦美將會在中國骨科機器人市場拿下多少“江山”,戰略轉型后是否能輕裝上陣實現創收,繼續在下一個時代引領關節領域?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