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國際醫院、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一南一北兩家備受業內矚目的“國際號”非公醫療機構,最近都發生了重大股權變動。 作者|陳朝陽、趙小樺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上海國際醫學中心,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一南一北兩家備受業內矚目的“國際號”非公醫療機構,最近都發生了重大股權變動。
作者|陳朝陽、趙小樺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一南一北兩家備受業內矚目的“國際號”非公醫療機構,最近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近日,未來股份((600532))發布公告稱,擬間接收購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有限公司(簡稱“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約29.87%股權。若此次收購順利完成,未來股份將占有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董事會三分之一席位。
早前,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正式易主從方正系過渡為平安系。
業內人士有分析認為,北京大學國際醫院、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這樣的項目未來難以復制和出現,是業內較為稀缺的優質醫療資源,對試圖大舉進軍實體醫療,及一些謀求轉型的上市公司很有誘惑力。
又一家上市公司大舉進軍醫療業
公開資料顯示,未來股份的前身為華陽科技,2002年于上交所主板A股上市,目前主要經營醫療服務業務及煤炭貿易業務,在正式更名為未來股份前,該公司前后經歷多次更名和更換主營業務。
關于此次收購,未來股份稱,這不僅是公司堅定轉型醫療服務行業的一次有益嘗試,符合公司的戰略發展方向,而且還有利于公司借鑒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優秀經驗,擴展公司醫療服務網絡,從而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的綜合競爭能力和后續發展能力。
根據公告,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整體估值不超過30億元,推算未來股份本次收購的對價不超過8.96億元。而截至2021年6月30日,未來股份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為6.02億元,投資活動現金流凈額為1.24億元。這一并購舉動也隨之遭到了上交所的“閃電”問詢。
在2020年年報中,未來股份在談到未來戰略規劃時就表示,公司將繼續通過收購、股權投資等多種方式積極布局醫療服務產業,進一步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推動公司業務轉型。
而據未來股份2021年半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報告期內,未來股份旗下子公司上海國瑞、西安國瑞、國瑞科技主要經營醫療服務業務,而公司下屬子公司上海均晟、上海未景主要經營煤炭貿易業務。
2021年半年報顯示,未來股份實現營收6.63億元,同比減少66.78%,凈利潤虧損326.04萬元。而醫療門診收入卻僅占總營收0.06%。
熱衷“掐尖”轉型,優質醫療資源遭“搶購”
自建和入股并購,這是大型上市企業轉型醫療賽道兩種常見路徑,現有成熟優質醫療資源一直被資本市場看好。
6月16日,上市公司大東方(股票代碼:600327)發布了關于受讓沭陽中心醫院部分股權暨增資的公告。公告顯示,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均瑤醫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均瑤醫療”)擬出資14,420萬元受讓沭陽中心醫院原股東41.20%的存量股權(增資前比例),并出資7,000萬元對沭陽中心醫院進行增資。通過上述受讓及增資,公司合計出資21,420萬元,獲得沭陽中心醫院51%的股權。
對于此次收購沭陽中心醫院,公司稱,此次并購,啟動了公司在健康產業的新布局,逐步實施公司以零售主業為核心、同時培育醫療健康業務的“雙核心主業”定位,以實現“大消費+大健康”的未來發展戰略。
“沭陽中心醫院”前身為沭陽平安醫院,設立于2002年,性質為民辦非企業單位。在成為營利性醫療機構之后,2020年7-12月,沭陽縣中心醫院實現營業收入1.26億元,利潤總額1181.31萬元,凈利潤834.4萬元。截至2020年末,沭陽縣中心醫院總資產2.17億元,負債總額2.09億元,凈資產839.64萬元。此番收購,沭陽中心醫院得到了4116.09%的評估增值率,整體溢價較高。
除了已成熟的區域醫療機構,“院士辦醫”、“專家辦醫”同樣本資本看好。
2020年7月,血液病專科醫療集團——陸道培醫療集團宣布完成超過5億元人民幣B輪股權融資,由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領投,Investcorp跟投。2020年9月,陸道培醫療集團又完成超過1億元人民幣B+輪股權融資。
除了陸道培醫療集團,樹蘭醫療也是“院士辦醫”的典型之一。根據浙江證監局官網,近日,樹蘭醫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了輔導備案公示文件,擬沖刺A股IPO。
作為專家辦醫的典范,2020年知名神經專科醫院集團——三博腦科醫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獲得超8億人民幣B輪融資,這是近年來社會辦醫領域為數不多的大額融資。
領投方泰康資產戰略股權投資部負責人表示:神經專科市場規模大,且有較高的技術壁壘。三博的團隊在技術、品牌、人才梯隊、規模等方面已成長為民營神經專科的龍頭。
“院士辦醫”、“專家辦醫”具有顯而易見的優勢和好處,依托院士資源、行業專家可以解決社會辦醫面臨的資本、人才、學科建設、品牌等諸多問題,在短時間內實現醫院的起飛。
然而“掐尖”轉型并不是毫無風險。大東方在公告稱,本次投資事項簽署生效后,或面臨較長的投資回收期,且在經營過程中可能受醫療政策、市場環境、行業發展、供需變化、經營管理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存在投資無法達到預期收益、業務存續等風險。沭陽中心醫院過往偏重業務發展,現有的運營管理體系粗放,成本管控存在不足,運營效率亟待提升。沭陽中心醫院已建立院內優勢學科的品牌效應尚顯不足,醫院發展面臨醫保管控趨嚴的風險。
優質醫療資源“可遇不可求”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和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曾作為北京市最大的社會資本投資的非營利性醫院,是北大醫學部為代表的國內優質醫療資源進一步盤活,是中國醫改在投資體制模式上的創新,承載著醫療體制改革“試驗田”的重任。
而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則于2014年5月28日正式運營,參照高標準建造,是一家以國際化醫療視野、現代化服務和標準化醫學管理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上海市政府的“醫改試點項目”,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與上海10余家著名三甲醫院及醫生集團達成合作,將優質的專家資源融入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醫療服務,致力于服務全國乃至全球患者。
《看醫界》總編輯、上海交大社會醫療機構研究所副所長、2021上海醫交會秘書長郭驚濤表示,在北上廣這樣的項目幾乎很難再出現,這兩家醫療機構都是“含金量”很高的品牌醫療資源。
“任何一個品牌民營醫院都需要培育的時間,需要創新學科的領軍人物,需要新技術與新市場的運營開拓,開疆拓土將永無止境。”陸道培醫療集團北京順義醫院執行院長李定綱教授告訴《看醫界》,優質資源往往是稀缺資源,不過還是有發展的空間。
李定綱認為,這類政府力挺的項目,往往不具內在生命力,在市場的競爭選擇中可能會難以為繼。(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