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賽柏藍 特約撰稿 | 月下獨酌 中藥材普漲,生產企業壓力不小 當前,中成藥原料,中藥材的價格出現“全面普漲”,引發大眾關注。那么,這種集中式地紛紛漲價,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01 抄底現象的發生 說到當前中藥材價格出現“普漲”現象,其中原因之
來源 | 賽柏藍
特約撰稿 | 月下獨酌
中藥材普漲,生產企業壓力不小
當前,中成藥原料,中藥材的價格出現“全面普漲”,引發大眾關注。那么,這種集中式地紛紛漲價,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01
抄底現象的發生
說到當前中藥材價格出現“普漲”現象,其中原因之一,還要從2018—2020年度說起。
可以說,2018—2020年度,是歷史以來,國內中藥材種植面積最多、最大的三個年份。對于中藥材的種植面積,有官方媒體公布的數字——2018年度為5120萬畝、2019年度為5250萬畝、2020年度為6620萬畝。
而一些中藥材行業信息網站調查、發布的種植面積數字更高,2020年中藥材種植面積數字高達8939萬(含林地藥材)畝。
但是,無論是以哪個調查、發布的數字為準,它都蘊含了一個問題:中藥材品種當前雖然多達12807個, 但市場真正流通的品種不過才2200個左右。而其中常用品種不超過600個,家種大宗品種更是少之又少,約為238個。
這么大一個連年遞增的種植體量,卻又集中在幾百個品種之中,不言而喻,部分品種肯定會因為貨多而出現濫市價跌現象。
例如:
往年30元一公斤的牡丹皮,在2018—2020年度價格跌到了10—14元每公斤,而同樣因為種植量超大,近兩年遭遇價格暴跌的品種還有白術、白芍、白芷、白芨、當歸、黨參、黃芪等等。
價格過低甚至連種植成本都不夠,農民肯定會放棄種植,而農民放棄種植的品種,通過市場不斷的消化,價格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年攀升,如果后期出現莊家操盤或炒手跟風推波助瀾,市場上一些品種在短期內便會迅速出現暴漲現象。
正是由于2018—2020年度,很多中藥材價格因為種植量過大跌到了“地板價”,在這個時期,也便引發了行業大眾的注意,濫市抄底現象由此展開。部分低價位品種被一些看好后市的壓貨商不斷吸儲,價格從而出現積極反彈,當然,這也是當前,中藥材價格不斷出現上漲的原因之一。
02
新冠疫情帶動藥材行情
2020年春初,新冠疫情開始肆虐,一些抗病毒的藥材品種,隨著抗疫預防的一號方、二號方的出現,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上漲,例如金銀花這味藥材,市場統貨很快就從140元一公斤攀升至270元一公斤。
應當說,在疫情期間,行業市場相關管理部門的工作已經做的非常好了,對于那些意在哄抬市價的言論或惡意漲價的商家,也都迅速地給予了及時的警告與打壓。
而眾多的經營商家也表現的十分理性,“不發國難財”成為當時中藥材行業大眾相互監督、勸誡的最強音。
但是,由于疫情期間很多中藥材產地封村封路,運輸受阻,造成了市場貨量見底或斷檔,一些品種價格還是出現了上漲的異動。
后來,雖然農村封村封路現象逐步解除,市場與產地購銷也恢復通暢,但是,部分清熱解毒的藥材隨著疫情的演變消耗甚巨,供大于求的局面迅速轉化為供不應求或庫存見底。像這類品種,漲價也就成為了無可回避的現實。
03
藥材進口受阻
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為了防控輸入性風險,世界上很多國家在雙邊貿易方面審查十分嚴格,甚至有些國家在此期間為了嚴防死守病毒的輸入,相互之間一度在客運上采取了“斷航”措施,給整個社會經濟帶來了很大損失。
而由此,藥材進口方面亦受到了很大影響,像雞血藤、狗脊、赤芍、蒼術、威靈仙等這些需要靠進口補充市場的藥材,由于邊貿貨量來源受阻,國內市場均出現不同程度價格上漲,有的藥材價格甚至出現翻倍現象。
而在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當數白豆蔻這個品種。
2019年,白豆蔻市場價格僅為55元公斤左右,進入2020年,由于該品種隨著國外產地庫存消耗貨量不豐,再加上新冠疫情導致口岸貨量來源受阻,其價格迅速飆升至300元每公斤以上。
04
野生動物保護
對于自然界生態平衡而言,每一項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條例出臺,都有著重要且長遠的意義,值得社會廣泛贊賞與支持。但是,對于中醫藥行業來說,無論是哪些動植物被政府明令禁止采挖或捕捉,都預示著這個中藥原料價格未來上漲的序幕拉開。
為了嚴防新冠疫情,阻斷可能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2020年1月26號,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下發禁止野生動物交易活動公告。
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通過了《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
2020年3月1日,山東沂源縣發布公告:捕捉20只以上蝎子將被追究刑責!
受此影響,一時間中藥材行業相關野生動物藥材紛紛下架,出現了“有價無市”的現象:
蝎子在原有價格的基礎上迅速竄升數百元每公斤;天龍、烏蛇等藥材價格由原來的500元每公斤攀升至近千元每公斤,更多的野生動物藥材以及昆蟲類品種亦隨之跟進漲價…
05
抗通脹的結果
房市遇冷,股市低迷,世界多國印鈔放水引發社會大眾關注,抗通脹成了老百姓最關心的話題,“存錢不如存貨”在中藥材行業形成了一個被廣泛認同并紛紛付諸行動的熱潮。
中藥材行業盤面本來就不大,前面已經說過:看似藥材品種多達12807個,但市場上真正流通的品種(包括冷背藥材)約2200個左右,常用品種不超過600個,年用量在千噸級以上的品種僅占238個。
也就是說,在中藥材這個當前年產需約500萬噸左右、規模逾千億元的市場里,有70%以上的用量是來源于家種品種。
而家種品種就那幾百個而已,一旦有個風吹草動,旱澇災害或疫情流感,馬上就會有相關品種價格出現異動。
尤其是這次新冠疫情持續時間比較長,再加上一些藥材道地產區出現旱澇災情,在世界多國印鈔放水、全民抗通脹意識增強的情況下,“存錢不如存貨”的認知情緒高漲,因此,中藥材品種此起彼伏全面漲價,“普漲”、“補漲”甚至“亂漲”大潮也就轟然到來。
而進入到這個行業的資金,目前來看雖然比較散漫,但具有源源不斷之勢,后續力量韌性很強,有行業內的,也有行業外的。
鑒于以上種種因素,可以看到目前很多中藥材品種出現大漲,雖然看似行情有些“過火”,但短期內價格卻很難暴跌。縱使有某些供大于求的品種,在市場銷量不暢的情況下,未來出現的狀況,最多也就是價格上出現緩慢下行的陰跌而已。
06
災情引發藥材漲價
中藥材某些品種出現漲價,往往與旱災、澇災、風霜雨雪、疫情以及供求關系等因素或現象有關。
許多年來,國內多地中藥材道地產區出現旱澇災害,引發該產地藥材出現漲價的情況已屢見不鮮。
今春云南一些地區出現干旱,隨之該地區藥材多個品種集體漲價;夏末河南鄭州發生水災,該地區藥材品種價格也跟著應聲而漲。像生地這個品種,今年本來貨量就不大,價格一直處于緩慢上行之中,春季還是14元一公斤的混級貨,隨著行情不斷上升以及夏末這次水災的助力推動,時下市場價竟然快速沖高到30元一公斤。
07
德爾塔來了
當前,在中醫藥行業,呈現了一些令人尷尬不安的現象:藥典標準提高、監管層面趨嚴,生產企業都在為產品提高質量而努力,從趨勢上來看,這本是一件大好事。
但是,種植源頭集貿市場以及行業專業市場原料供應方似乎并不買賬,管你什么品種,管你含量夠不夠、管你農殘是否超標,大家只管買買買,漲價潮依然來勢洶洶!
誠然,很多中藥材貨量在正常用量或疫情的作用下確實被消化掉不少,但是,大多品種的行情,卻并非由真正的供需矛盾引發,而是與一些抄貨商、壓貨商或經營戶收儲存放了起來有著莫大關系。
尤其是自今春以來,在一些中藥材品種產地或市場,很多用于收儲存放中藥材的冷庫,由于大量藥材集中匯聚,已經到了一庫難求、需要排隊等號入庫的現象!由此可見,大批藥材、很多品種漲價,與這種瘋狂搶購囤積、待價而沽的現象密不可分。
近期,正當很多中藥材界的信息人士或智庫專家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利好出盡,關于中藥材漲價的話題及熱潮將要開始消退之際,由新型冠狀病毒變異而來的德爾塔來了。相關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材品種價格,再次出現異動現象。
例如防風、板藍根這類品種,當前已經急不可耐地行走在漲價的路上,而一些原來已經漲價的藥材,無論是供大于求的還是供不應求的品種,這段時間也在不失時機地開始進入“補漲”狀態,如太子參、連翹等。
同時,更多被行業認為仍然處于“低價位”的中藥材品種——例如黨參、當歸、黃芪、白術、白芍、白芷、佛手、五味子等藥材也因此產生“羊群效應”,開始為漲價順勢發力,令很多中藥生產企業猝不及防!
往往有人說:中藥漲價,企業掙錢!
其實,一邊是生產原料頻頻漲價,一邊是成藥集采政策蓄勢待發擠壓利潤,按照當前這種情形:遭遇“兩頭堵”的生產企業才是最難的 !
本文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