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行醫的40多年里,王杰送走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和年輕醫生。在迎接新的博士生時,他就知道,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將會在畢業后離開這里。 矛盾無奈時常充斥著他的內心。哪怕他所在的醫院是東北最好的幾家三甲醫院之一,提供了非常好的學術科研臨床環境,但愿
在東北行醫的40多年里,王杰送走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和年輕醫生。在迎接新的博士生時,他就知道,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將會在畢業后離開這里。
矛盾無奈時常充斥著他的內心。哪怕他所在的醫院是東北最好的幾家三甲醫院之一,提供了非常好的學術科研臨床環境,但愿意留在當地的年輕人寥寥無幾,學生們寧愿“自降身價”,去到沿海省份的市級醫院或者區級醫院。
年輕人如同剛剛長出翅膀的雛鳥般迫不及待飛往南方,更嚴重的問題是,一個又一個醫學團隊接連出走,就像是在高原上留下一個巨大的土坑,后輩的填補像是流沙,風一吹又刮走了。而在山海關往南,尤其是珠三角,來自東北的成熟的醫療團隊迅速填補了當地的醫療洼地,為快速增長的人口提供醫療服務。
東北已經縮水了。它看起來就像是一位疾病中消瘦、但仍然穿著寬松舊衣服的老人,沒有足夠的人和產業來挽救經濟的下滑。留下的理由越來越少,逃離東北的目標反而更清晰——中等偏上的薪水、體面的生活、職業的成就感。
榮光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王杰一路輾轉來到東北時,第一眼就愛上了這里,街上有來往著異域面孔的俄羅斯人,醫院里時常能見到日本、蘇聯教授的身影。
東北確實值得這份熱愛。在工業興盛時期,充足的糧油煤炭資源,讓東北人民過上了全國多數地區難以企及的好日子。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不少專家從南方甚至是北京上海來到東北。不少學科主任都有海外留學經歷,讓東北的很多醫院和專科在全國位列一流,可以對標北京上海,而今天東北人爭相向往的沿海南方城市,“那時候醫療水平根本就不行”。
王杰還曾爭取到公派留學的機會,回國后,王杰拒絕了來自北京和上海頂級三甲醫院的邀請,回到東北。
改革春風吹向東南沿海地區,沒能讓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的東北延續往日輝煌,反而拉大了與發達地區的距離。90年代開始,資源逐漸枯竭,卷入工廠倒閉潮的人們大量流向南方。
同一時期,公費醫療廢止,醫院引入部分市場機制,開始擴張。一些國企煤礦醫院流向城市三級醫院,也有人率先下海勇闖南方。彼時的的東北,已經出現年輕勞動力外流跡象,留下的多是老年人,產生極大的醫療負擔。
計劃經濟為市場經濟讓路,長期囿于體制文化所帶來的僵化的制度和陳舊的觀念,成為東北進一步發展的羈絆。
在東北封閉的管理體系下,醫生沒有檔案走不出去,一些醫院把醫生檔案卡死,遏制了考研考博和跳槽的機會。但是南方不一樣,只要醫生有真才實學,就重新建檔,這種開放性給予東北醫生沖破體制牢籠的機會。
十幾年前,王杰就意識到人才外流的緊迫性,他一次又一次跟領導提及,“現在不是留住人才,是連人都留不住”。但他們對此不以為然,一個學科帶頭人走了,主事者覺得,“走就走吧,人有的是”。
每年醫科大學的優秀畢業生大有人在,但留省率卻在逐年減少,只有少數極具鄉土觀念的人才會留下來。
有參與公立醫院建設的專家直言,“只要南方(醫院)來挖人,基本就能把醫生挖走。”還有醫生估算,“醫院走的醫生,都能再開家三甲醫院了”。而且大部分都是年富力強,正是開辟新天地的時候。
一些學科帶頭人頗具個性,頂撞了領導,或是不會討領導歡心,從此被種種限制。當南方向他們拋來橄欖枝,去留有了更明確的答案。到了南方,上上下下配備齊全,要錢給錢,要政策給政策,他們紛紛在各自領域里做得風生水起。
30年前,王杰也感受過這般關心。他在手術室忙著搶救危重病人,領導趕過來送面包牛奶,任何科研成果攻關,也都有人幫著跑。而現在,專家們忙得不可開交,不再有人主動出面幫忙了。
有人向他傾訴離開的理由,經濟不好、領導不理解、想開創一番新局面又沒有任何條件。王杰縱然為同行們的出走傷心難過,卻也理解他們的境遇。“如果這些人留在東北,未必能達到這么高的級別,內卷也會把他卷死在這兒。”
講到這里,王杰哽咽停頓。在南方工作的醫生們,做事不用過多揣摩和忌憚領導的想法,更能沉下心來做科研、看病人,房子、戶口、子女上學,醫生們工作和生活可能遇到的問題,都有人想方設法幫助解決。
對比之下,東北顯得落后。醫學帶頭人離去,人心浮動,甚至在制定人才政策、主管醫療機構的行政部門里,都有人想著如何離開。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慘淡
當身邊的好朋友、同學都走了,兒科醫生高春燕也終于下定決心離開東北。
她畢業于東北一所普通的醫學院校,一路從市級醫院進入到當地最好的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如同所有年輕人一樣,她渴望當上主任,擁有一間獨立的辦公室。
進入這所醫院的第七年,高春燕如愿成為兒科主任,迎來了她職業生涯的巔峰。
兒科醫生荒的難題,在人口外流的東北尤其嚴峻。
在邊境地區,高春燕看到一副慘淡的景象。6萬人口的邊境縣城只有2名兒科醫生,剩下都是內科醫生來代。
兒科醫生太忙了。很長一段時間里,高春燕的科室里只有3個兒科醫生輪班倒,好不容易招來新人,情況稍有緩和,遇上有同事休產假或是病假,又回到從前晝夜顛倒的狀態。
孩子的童年記憶里,媽媽回家就是吃飯睡覺洗澡。甚至連孩子生病,她只能安排在自己科室的病房點滴輸液,提醒護士到點了給他換輸液,自己轉身到ICU搶救下一個病人。
在東北的這幾年,高春燕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周末,過年能休息2天就算不錯。即便如此,她也未曾想過離開,她有自己的團隊。
但身邊人的不斷離開無疑造成人心浮動。博士同學3人,一個很早去了青島,一個去了深圳,一直“勾搭誘惑”著她。后來,培養了6年的主治醫生也走了,去了另一座城市的民營醫院。
就像是平緩下降的路上突然出現斷崖。2009年開始的新醫改,財政增加對公立醫院的直接投入,經濟富庶的南方自然有更多施展身手的機會,期間涌現的公立醫院新建潮,也為更多優秀人才預留了去處。
另一方面,2003年到2013年全民醫保網絡的極速發展期,也是大型公立醫院的“黃金十年”。但是到了2011年,各地的醫保基金開始顯現危機的年份,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東北三省,無疑是醫保壓力最大的地區。
一個科室,“一老一小”離職最多。科室斷層出現,讓整個科室的運轉更加困難,年資高的醫生壓力大、神經緊繃,萌生離開念頭。年輕醫學生得不到充分培養,或是積累了幾年后,就去到更好的平臺。
“我們始終在招人,但是愿意來兒科來的很少。”高春燕說,省內醫學高校畢業生擠破頭都想進教學醫院,但最后來到兒科的都是在心內科、呼吸科留不下的,只好借兒科作為留校的跳板。
年輕的住院醫師需要培養,難以獨當一面。高春燕不放心,時刻保持著緊張狀態,電話隨叫隨到,夜班遇到緊急情況,還是得她出手。
“如果沒有住院醫師,就是主治、副高在值夜班,身體狀況肯定遠遠不如剛上班的年輕人狀態好,病倒了的話,干活的人又少一個。”高春燕說。
高春燕走后,她曾經付諸心血,一手建立的二級學科,在她走后轟然倒塌,合并到了其他科室,只剩下幾個床位留給兒童。
一切只是開始。疫情期間,就診人數大幅減少,直接影響了醫院收入。原本就困難的東北,許多醫院更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工資拖欠,獎金減少,疫情像是導火索,隨后迎來一陣離職潮。
怪圈
經濟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但真正讓東北醫生傷了心的,是根深蒂固的體制束縛。搞關系、送禮送錢的文化氛圍,讓“關系”上升到比醫學更重要的位置。
像高春燕那樣當上學科主任的,已經算得上幸運。更多人在龐大的醫療系統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階級概念已經融進了東北社會中。一個隱藏的典型信號是,北方會把主任的頭銜放在博士的學歷之前,南方則把博士放在前面,這讓博士后李瑾然感到頗受尊敬。
李瑾然在省內最好的醫科大學完成了碩博連讀,是專業里的佼佼者,畢業時可以輕松留在這家最大規模醫院的任何一個科室。可真正工作后,體制的僵化和陳舊壓抑著她。
一件不愉快的小事是,有次她想申報課題,按理說是給醫院增光添彩,但是科研處的工作人員擺著一副等著別人來求的樣子,她暗自生氣。
在東北,人們仿佛習慣了“托關系”,一項手術能不能開展,新技術能不能推動,藥物能否過審批,行政領導的一句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項目是否能落地。
2004年,李瑾然差點考取上海一家三甲醫院的博士,這是她第一次試圖離開東北。這個隱約的念想,直到15年后才在深圳一家民營醫院實現。
幾天前,李瑾然和朋友吃飯時聊起,以前是最優秀的學生都會優先留在東北,留校比例非常高,留不下來的才去南方。不過十幾年,風水輪流轉,最優秀的醫生都離開了這里。
原先科室里的兩位博士,剛好映射出兩種典型選擇:一個城市長大的博士家里條件比較好,擅長交際,博士畢業后去了廣州,最后落腳在深圳;另一個農村出身的博士能干敢拼,一路走過來很不容易,他覺得如果能留在母校就很幸運了。
李瑾然是科室里第二個走的,疫情掀起的大規模離職潮,30多人的科室,陸陸續續走了10多個醫生,都是副高以上的骨干。
在深圳,一所幾乎毫無懸念能評上三甲的全新醫院正在冉冉升起。走在空曠的病房走廊里,不時能聽到熟悉的東北口音。南下的東北醫生們,常在聚會時開玩笑,“整個醫院成了東北某大三甲的分院”。
當地政府的挽留,依然沒能阻擋不了離職潮的蔓延。離開的醫生們,大多對東北抱有一種復雜的情愫。在他們還是青澀學生時,黑土地養育了他們,他們也曾經幻想過為此付出終生,但東北的衰落還是讓他們失望,種子還是要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深根發芽。
留在東北的醫生們也都在現有的工作之外尋找著其他機會。大部分人但凡有辦法,不是已經離開,就是正在離開。有人還沒下定決心走,但已經把孩子的戶口落在了南方。有人十分肯定地表示,等到孩子高考完,一定會舉家南遷。正是這種篤定讓人對東北的衰落更加無奈。
故鄉
從“闖關東”的高歌猛進到“投資不過山海關”的消極論調,東北的榮光已經開始褪色。
離開東北的醫生們,來到南方后,不少成為了當地醫療系統的中流砥柱,甚至成為當地醫改的推動者。
充足的資金,源源不斷流向臨床科研、科室建設,他們有了足夠的資源開辟自己的廣闊空間。
背井離鄉,并不是一項容易做出的選擇,診療習慣和地位上的落差,也讓東北醫生們一時難以適應。
在北方,醫生是一份高高在上的職業,有著不菲的收入,是很多人眼中的優質社會資源。在南方,更多是聲譽和技術間的暗自較量,患者在不同醫院看病,會拿著不同醫生的診療意見來詢問醫生。
李瑾然曾遇到過一對遼寧來的老夫妻,患者血糖、尿蛋白指標很嚴重,執意要去公立醫院看病。她堅持說服老人住院做進一步檢查治療,搬出了自己曾經的大三甲身份,說自己水平不差,一定能把病看好。反而讓老人越發生疑,最后連藥也沒拿,拔腿就跑。
離開了過去的大平臺,李瑾然在民營醫院坐診時,落差感不時涌現。沮喪之際,她也會想起,“要是在以前,醫生說一不二,患者都是托熟人找關系,才找到我們來看病,看完病會對醫生不停表示感謝”。
也有醫生選擇在東北堅守。當我們問王杰是否會考慮去南方時,這位年過七旬的老專家迅速而堅決地給出了否定答案。
“我已經老了,實在不想離開我的團隊,也不愿意離開東北。我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來到這里,待了40多年,當時是東北把我送到國外去留學。我覺得是黑土地養育了我,所以我要留在東北工作。”
當王杰講述這一切時,我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種原始的力量,他因人們離開這里而痛惜,因它被人遺忘而憤憤不平。
每一位受訪者都飽含著對東北的感情,談到東北,高春燕聲音哽咽,“生活了40多年,我人生的一大半,都屬于那座城市。怎么可能輕易愿意離開?”
從北到南,冰雪消融,變成南方一望無際的大海。高春燕在南方定居已有1年半,還沒有回過東北。
掛了電話,她又發來消息,這個東北的電話號碼,半年后將會停用,似乎是下定決心與過去的圈子告別。
傍晚五點,她正和丈夫手挽手走向海邊。椰林婆娑,浪花翻滾,風還帶著一絲盛夏的余熱,此后數十年,她會在這里安定下來。
*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陳鑫、李琳丨撰稿
徐卓君|責編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