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5G時代,一根網線、一個界面就能解決很多遙遠的事。醫療是最先引入5G技術的領域之一,診斷、急救、手術……整個醫療過程不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變得觸手可及。 北京的專家為地震災區醫院的搶救遠程會診,基層的醫生向上級醫院匯報查房情況,一套
有人說,在5G時代,一根網線、一個界面就能解決很多遙遠的事。醫療是最先引入5G技術的領域之一,診斷、急救、手術……整個醫療過程不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變得觸手可及。
北京的專家為地震災區醫院的搶救遠程會診,基層的醫生向上級醫院匯報查房情況,一套高帶寬、高可用的無線網絡以及具備接入功能的大型醫用設備,已經成為衡量醫院信息化水平的核心指標之一。
| 來源:賽柏藍器械
| 編輯:秦酒
國家文件:這些醫院配備5G設備
8月1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四部門發布《5G+醫療健康應用試點項目名單公示》。

文件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5G+醫療健康應用試點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工信廳聯通信函〔2020〕270號)(以下簡稱《通知》)有關要求制定。
該《通知》于去年11月下發,要求圍繞急診救治、遠程診斷、遠程治療、遠程重癥監護(ICU)、中醫診療、醫院管理、智能疾控、健康管理等8個重點方向,鼓勵各地、各單位創新5G應用場景,通過建設試點項目,推動運用5G技術改造提升衛生健康網絡基礎設施,開展智慧醫療健康設備和應用創新,培育可復制、可推廣的5G智慧醫療健康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在急救方面,《通知》提出,在救護車接到患者的第一時間,將病患體征以及病情等大量生命信息數據實時回傳到后臺指揮中心,幫助院內醫生做出正確指導并提前制定搶救方案的醫療急救服務,實現患者“上車即入院”的愿景。
結合無人機、救護機器人等無人系統,針對災區、戰場等復雜環境提供應急救援指導、傷員應急救援定位、遠程急救等服務。
診斷時,依托5G網絡并積極運用VR/AR、全息、3D打印等技術,支持超高清遠程多學科會診(MDT)、遠程影像診斷、遠程病理診斷、遠程超聲診斷、遠程手術指導、醫學教育培訓等遠程診斷應用,實現4K/8K遠程超高清會診以及醫學影像、超聲、心電等信息的高速傳輸與共享,并支持電子病歷在線融合。
另外,借助5G網絡低時延、高可靠等特性,結合醫療機器人、傳感器等技術,支持醫生開展遠程手術、遠程放療等診療服務。
借助5G網絡支持各種醫療設備在醫療監護過程中對重癥患者生命體征實時、連續和長時間監測,持續上報重癥患者位置和生命體征信息(包括心電、呼吸和血氧等生理信號),并能夠將危急報警信息上報給醫護人員。
支持構建院內5G醫療物聯網,將醫院海量醫療設備和非醫療類資產有機連接,能夠實現醫療設備狀態監測、醫院資產管理、院內急救調度、醫務人員管理、門禁安防等服務。
5G改變醫療服務模式
如果3G、4G是普通列車的話,5G就是高鐵。在5G之下,醫院不再是一個個獨立個體,而是一個聯合體,我國存在醫療資源不均衡問題,在5G運用下也將有很大改善。
5G的網絡高速率,能夠使4K/8K的遠程高清會診和醫學影像數據進行高速傳輸與共享,并且能實現專家隨時隨地實時會診。在這種高效傳播下,無論是診斷還是搶救,空間和距離都不再是問題。
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6月18日下午13:25分,由四川省人民醫院與中國移動四川公司、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組成的聯合救援團隊搭乘全國首輛5G急救車抵達災區長寧縣中醫院,在工程人員的通力合作下,開始實施在5G技術支持下的實時視頻會診。
6月18日晚上21:30分,四川省人民醫院啟用5G城市災難醫學救援系統,與前線應急快速反應小分隊就長寧縣中醫院的一例腹部損傷疑似脾破裂傷員進行實時遠程視頻會診。
據悉,這是世界首個將5G技術運用于災難醫學救援的案例。
除了災區、疫區等特殊環境下使用5G技術,醫院的日常醫療服務同樣可5G借助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系統互聯互通,為院前急救、智慧醫療等。
5G技術也是助推醫聯體上下互聯的“高速公路”。借助低延時的技術,可以對異地基層患者進行實時的直播手術,一些偏遠地區和縣鄉的患者在當地就可以來做復雜的手術,實現跨地域的診療。
據國家衛健委統計,2020年我國已建成89.5%的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在內部實現遠程醫療。今年7月國家發布的《醫療聯合體管理辦法(試行)》提出,通過遠程醫療、遠程會診、遠程查房、遠程教學、遠程心電檢查、遠程監護等形式,逐步推進互聯網診療,利用信息化手段,下沉優質醫療資源,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據公開報道中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末,國內已有超200家醫院開展了5G相關項目。
當然,距離5G技術的完全落地還有一段長的路要走,因此也出現了質疑的聲音。
AI產品開發與設計研究員許博平表示,目前對于5G技術不要抱有過高的想象空間。一方面,目前醫院還僅僅在于研發和試水階段,很多公司的產品仍然不完善,對于偏遠地區和一線城市的醫療機構對接還處在一個先行先試的階段,這都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展開。
同時,人才困境也是一個大的問題,5G設備都必須要有廠家來直接引導和教學,大部分的醫務工作者都沒有受過相關的訓練,所以要保證日常的醫療操作還是需要一些接受期。
另外,適合遠程手術的基層在價格的承受能力上也值得商榷。
一般含有5G網絡的以及引入系統的醫療設備,比如CT設備,價格都比較昂貴。雖然技術得到了突破,但是在金錢預算方面并不是一些小的醫療機構能夠承受的。研發和生產這些醫療設備的企業,5G市場的接受度也是其要考慮的問題。
目前來看,5G技術在醫療方面的運用大多還處于一些可穿戴設備或少數遠程急救、指導類場景,但國家推行5G+醫療健康的趨勢是肯定的,改變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本文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