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星空传媒春节回家相亲孟孟,www久久无码天堂mv,一个人看的片免费高清www

客服微v信:mayamima
  1. 當前位置: >
  2. 醫藥行 >
  3. 醫行號 >
  4. 快訊 > 綜合資訊 >
  5. 正文

中國創新藥怎樣“出海”?一位海歸創業者這樣說

創新藥歷史中,每隔幾年便會出現一起標志事件,成為行業轉變的分水嶺。 從恒瑞的仿制藥,貝達的埃克替尼,到微芯的西達本胺。現在,則是越來越多創新藥企,以License out的方式,爭奪海外市場。 “以前我們是自己玩兒,沒有進軍全球的機會。現在已有七八家企

創新藥歷史中,每隔幾年便會出現一起標志事件,成為行業轉變的分水嶺。


從恒瑞的仿制藥,貝達的埃克替尼,到微芯的西達本胺。現在,則是越來越多創新藥企,以License out的方式,爭奪海外市場。


“以前我們是自己玩兒,沒有進軍全球的機會。現在已有七八家企業與海外合作,三家早期產品和四五家成熟產品,再過幾年可能就不止這些了。”王印祥認為,未來10年,會有越來越多藥企出海。


中國創新藥License out熱潮始于2020年。除了加科思的SHP2抑制劑、信達生物的雙特異性抗體和細胞治療產品,后來者目前還有榮昌生物、天境生物、基石藥業百濟神州、君實生物,也在此隊列中。


“單純以國內市場為目標的制藥企業市值大幅下調,就是因為國內市場的空間已經到頭了。”這是二級市場的判斷。


與微芯生物創始人魯先平一樣,曾創立貝達藥業的王印祥,也是20年前最早一批創新藥拓荒者之一。區別在于,拿著600萬美元啟動資金的魯先平,舉起了中國第一款First in Class創新藥的大旗,貝達藥業則迎來了中國第一款Me too藥的誕生。


△ 加科思藥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王印祥


如今,那個年代的拓荒者仍活躍在業內的已經不多。王印祥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但貝達藥業不是他的終點,2015年他創立加科思新藥研發,鎖定了有全球市場潛力的First in Class。


創新藥人的幸存者


有著城南“藥谷”之稱的亦莊,20年前還是北京南郊有名的“練車場”。王印祥“二次創業”成立的加科思,就坐落在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


因貝達藥業肺癌靶向藥“埃克替尼”名聲鵲起的王印祥,未曾想到,2000年前后那段“暗流涌動”的歷史,昭示著中國創新藥的開端。


1997年,彭朝暉回國,成立賽百諾,研發成功全球首個基因治療藥物“今又生”。次年,羅永章回國,創立麥德津,我國首個具自主知識產權的一類抗腫瘤新藥“恩度”,由此誕生。


如今已淡出創新藥領域的彭朝暉和羅永章,打響了中國創新藥研發的第一槍,掀起了國內創新藥研發的新浪潮。


五年后,在北京西城一間30平方米的實驗室內,畢業于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院王印祥,在這里開始了自己的首次創業——貝達藥業。


“融資”,是王印祥的第一道坎。


“那時候創業條件非常艱苦,全國都沒有幾家VC投資公司,除了IDG資本等幾家華爾街的VC,而且它們多投向了互聯網行業。”王印祥介紹。他甚至開玩笑說,現在光亦莊的VC就已經超過了當年全國的總和。


早期生物醫藥企業的“第一桶啟動資金”,靠的都是非專業投資人。彭朝暉的賽百諾、羅永章的麥德津,都是在政府資助下啟動。


缺錢,少政策,沒有適合藥物研發的基礎設備,貝達藥業的早期經歷可謂一波三折。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租下的30平方米的實驗室,丁列明等幾位朋友投資的幾百萬元啟動資金,河北廊坊用水泥搭建的氫加壓反應釜……在這種“小米加步槍”的環境下,王印祥完成了新藥的“雛形”。


新藥進入臨床Ⅰ期試驗階段后,卻在北京協和醫院吃了閉門羹。與醫院倫理委員會主任單淵東教授一個半小時的對談,王印祥才打開了醫院臨床的大門。


2009年1月,即將在27家醫院同時啟動三期臨床試驗時,又遭遇2008年底金融危機的意外打擊,項目投資被迫暫停,貝達藥業再次面臨生死考驗。


幸運的是,杭州市余杭區政府的1500萬元,禮來亞洲基金的500萬美元,以及大股東分頭籌措的資金,幫貝達熬過了這次危機。


兩年后,順利完成臨床試驗的“埃克替尼”獲批上市,成為全球第三個、亞洲第一個治療晚期肺癌的靶向抗癌藥,也成了媒體爭相報道的寵兒。


順勢而為的“二次創業”


事實上,受限于早期凋敝的行業生態,貝達藥業是以Me too藥物起家。


“當時我們都是在條件很簡陋的狀態下成立的,沒有現代化的公司構架和專業的風投資本,只能做一些跟蹤式創新,所謂的Me too藥。”王印祥坦承。


Me too藥是在現有藥物的基礎上進行模仿創新,對已有藥物結構進行改良,獲得更佳的臨床效果或者差異化的市場定位。除了貝達藥業藥業的埃克替尼,另兩個Me too藥恒瑞的艾瑞昔布、君實的PD-1抗體,也較為知名。


真正的轉機,出現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


2008年金融危機重創美國醫藥行業。而此時,藥明康德、泰格等中國CRO公司正蓄勢待發。美國不少藥企和大批CRO公司,紛紛前往中國尋找“過冬”的商機。


同一時期,施一公饒毅等明星學者回國,帶動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留學人才的回國潮。


如果說彭朝暉、羅永章,以及王印祥、魯先平和丁列明等,是中國第一批創新藥的代表人物,2008年之后,信達、君實、再鼎等后來者的崛起,則代表了國內創新藥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很明顯跟2000年初第一批創業者不一樣了。他們的產品雖然主要針對中國市場,還是在做Me too或者Fast follow這種跟蹤式創新,但起步就以億元計,有國際專業資本VC的介入。”


國內資本的涌入,抬高行業起點的同時,也拉升了整體成本。到2015年,一線城市的高端研發人員待遇,已經跟美國持平。


王印祥敏銳地覺察到,這一細節現象,預示著創新藥未來的道路。


“拿全球的成本,做占全球不到10%的中國市場,這個邏輯就不對。創新藥跟消費品不一樣,必須突圍到全球。”


如今的貝達,已從最初幾十人的“小作坊”,發展成上千人的規模企業,但整個中國創新藥態勢已發生巨大變化,License in、Me too同質化競爭慘烈,Fast Follow式的創新紅利即將見底,繼續走老路,“中國市場就玩不下去了。”


王印祥決定,做First in Class,并且是Global first in class。


然而,當公司具備一定規模后,戰略調整阻力重重。“轉型要考慮各種因素,需要一套全新的機制。比如,做全球創需要新的團隊和新的機制。打破舊機制,實際上是一個在經營層面非常困難的事情。”王印祥說。


2015年,王印祥啟動“二次創業”,成立北京加科思新藥研發有限公司。與首次創業幾百萬元捉襟見肘的起步資金相比,二次創業之初,就獲得了禮來亞洲基金、啟明創投、晟德、高瓴資本等明星資本的加盟。


這一次,王印祥也堅定了做原創藥的決心。


挑戰難成藥靶點


“格列衛”的問世,是王印祥那一代創新藥人,屢屢提及的改寫了腫瘤藥歷史的轉折點。


在此之前,長達60年的時間里,腫瘤治療處于化療藥階段,針對腫瘤細胞發展迅速這一特點,“寧可錯殺、也不放過”地將人體內生長速度過快的細胞全部殺死。于是,往往伴隨著患者要承受脫發、嘔吐、造血抑制等強烈且痛苦的副作用。


直到2001年,首個靶向抗癌藥物“格列衛”誕生。此后20年間,腫瘤治療領域取得了遠超前60年的突飛猛進,誕生了數以百計的靶向和免疫治療藥物。


對患者來說,更多的選擇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對創新藥企來說,則意味著白熱化的競爭過后,可成藥的靶點已經所剩無幾。


“必須再進一步,挑戰過去技術做不到的難成藥靶點。”無論是從商業角度,還是出于對技術進步的信心,以及患者需求的考慮,王印祥都無意再趟入同質化的紅海。


SHP2抑制劑(JAB-3068和JAB-3312),是加科思首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全新First in class產品。2015年,加科思成立不久,便盯上了這一難成藥靶點的潛力,比業內對該靶點的關注整整早了三年。


提前三年,可謂占盡先機。加科思的SHIP2抑制劑,僅次于跨國藥企諾華,是全球第二個進入臨床階段的同類產品。其后,Revelution和Relay相繼加入賽道,但已無法撼動穩居第一梯隊的加科思。


目前,加科思基于難成藥靶點的另兩大項目,KRAS G12C抑制劑和BET抑制劑也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主攻難成藥靶點的巨大風險,是阻擋本土創新藥企再向前一步的最大路障。盡管2020年被業界認為是本土藥企轉向Frist in Class的元年。


王印祥對此早有準備。


一款新藥從醞釀到誕生,通常要經歷四個階段:從分子水平驗證、細胞水平驗證,到動物試驗,最后才是人體試驗,是一個微觀走向宏觀的過程。


每一階段的驗證,企業在滿足藥監局控制標準之上,有一個“可松可緊”的范疇,技術風險控制便隱藏在其中。比如,在動物試驗階段,腫瘤抑制率達到可以進入人體試驗的標準,但如果將標準進一步提高,成功機率就更大。在每一步都對標最高要求,未來失敗的風險就越低。


新藥永遠和風險相伴,用盡科學上的技術手段,也無法保證100%的人體成功率。商業風險控制是最后一道需擰緊的閥門。


2020年5月底,在SHP2抑制劑尚處于研發早期階段時,加科思通過License out的方式將其海外權益授權艾伯維,不僅是為了借船出海,也是出于稀釋商業風險的考慮。


這筆交易,讓加科思在當年便將4500萬美元的首付款收入囊中。未來,8.1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也將陸續進賬,海外銷售額兩位數分成的純利潤,也給了王印祥,出征海外的底氣。


“出海”之后


全球市場,是王印祥口中的高頻詞。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行業需求。在王印祥看來,仿制藥、Me too、Fast Follow的時代終結之后,First in Class必須立足全球。


市場規模,決定了藥企的銷售上限。IQVIA曾統計,2020年中國處方藥市場規模約1.2萬億元,剔除中成藥和仿制藥會驟降至700億元。而據Evaluate分析,全球處方藥市場2020年達到9040億美元,約5.8萬億元。


“中國最大的制藥公司,幾十個產品一年總銷售300億左右,也就是50多億美元。而艾伯維一個腫瘤產品,在全球就有90億美元的銷售額。我們幾十個產品的銷售額,不到艾伯維一個腫瘤產品的一半。”


集采“靈魂砍價”、醫保降價壓力、內卷的同質化競爭,也逼迫本土藥企“出海”。走出去,就是五倍甚至十倍的市場。


2017年,南京傳奇生物“牽手”楊森,共同開發和商業化CAR-T細胞產品;2020年,天境生物將CD-47單抗的海外權益授權艾伯維;同一年,加科思也與艾伯維達成合作協議。這三款產品均為早期授權,高達10億美元的轉讓額,也不再是早年藥企為延續資金鏈的權宜之計。


另一方面,百濟、信達、君實等企業,將其PD-1海外商業化權益授權諾華、禮來、Coherus等跨國藥企,掀起了中國成熟產品“出海”的熱情。



這是中國創新藥,有能力走向全球的轉折點。然而,海外市場,并非人人可及。


在王印祥看來,爭取出海機會,企業立項時要有學界認可的科學基礎;同時,項目要中美雙報;最重要的是,同一個項目必須能突進全球前三。“即使你的項目很好,但全球有十幾家公司在做,基本上也沒有機會License out。”


IQVIA曾統計,在藥效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全球首個上市的藥物能爭得64%的市場占有率,其次為25%。第三名之后的入場者,能分到的全球市場微乎其微,除非取得突破性的明顯優勢。


“出海”意味著進入全球競爭,技術壁壘與國內不可同日而語。在本土時代行將終結的前夜,已領先多數同行的王印祥,仍在未雨綢繆。


First in Class仍然在過去30年生物學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尋找難成藥靶點上的突破,但這段歷史也將很快過去。“慢慢這些都成藥了,以后連靶點都要靠我們自己去發現,如果沒有Discover的能力,連創新的門檻都摸不著。”


王印祥預計,“原始發現”的時代可能會在10年后初露端倪。


在業內,不少全球知名學者開始將更多精力投注到原始發現。“雖然原始發現并不一定意味著商業的必然成功。但這種趨勢、這種投入、這種努力非常重要,他們是在為未來鋪路。”


陳思丨撰稿

季敏華|責編

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

相關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海县| 鄂托克前旗| 湘潭市| 商丘市| 封丘县| 双鸭山市| 华宁县| 许昌市| 龙江县| 西华县| 黄梅县| 和林格尔县| 五台县| 观塘区| 永济市| 崇义县| 外汇| 海阳市| 屏南县| 集安市| 女性| 宝坻区| 辉南县| 郎溪县| 曲麻莱县| 肇州县| 榆树市| 定兴县| 新营市| 姜堰市| 深州市| 民乐县| 西安市| 拜城县| 自治县| 永登县| 南木林县| 南部县| 荥阳市| 商都县| 永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