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2020年度國家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結果公示的通知》,對參評的20個區域的148家醫院測評結果進行公示。而這也是2020年8月發布新版測評方案施行的第一年成果。在具體的實踐上,醫院遇到了哪些難題? 此外,測評工
7月2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2020年度國家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結果公示的通知》,對參評的20個區域的148家醫院測評結果進行公示。而這也是2020年8月發布新版測評方案施行的第一年成果。在具體的實踐上,醫院遇到了哪些難題?
此外,測評工作自2013年開始以來,獲得社會普遍關注,已經成為了各級醫療衛生機構指導和開展區域衛生信息化培植的有力工作抓手和科學指南。現已開展了八期互聯互通測評工作,動脈網通過國家衛健委統計信息中心公布的信息,查找到自2013年開展至今共八期的醫院(區域)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結果。根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共有153個區域主管單位、503家二級及以上醫院通過互聯互通等級測評。這八期的整體情況如何?信息化企業又該如何更好為醫院服務?動脈網訪談了行業多方從業者,試圖解答這些問題。
2020年:吉林厚積薄發,通過三家五級乙等醫院
根據公示結果,本次有148家醫院獲得了相應的互聯互通評級。在此次測評前,國家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已經開展了七期了。
在2020年的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結果中,總共有20個區域參加測評,6個區域獲評五級乙等;147家醫院獲評四級乙等及其以上水平,其中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等9家醫院達到五級乙等水平。
從各地區醫院過級情況來看,2020年江蘇獲評醫院數量較2019年的13家有了明顯增加,山東、湖北則與2019年基本持平。此外,四川也保持著良好的狀態,較2019年增加了5家醫院通過測評。中西部地區擁有大量的三甲、三乙醫院,存在豐富的改造需求,經過政策加速后,已逐漸跟上了互聯互通推進較快城市的步伐。江蘇省新增17家醫院,緊隨其后的是山東、湖北和四川三省,分別有13、10、10家醫院通過四級甲等。

值得一提的是,吉林省此次成績非常亮眼,一舉擁有了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吉林大學第二醫院三家五級乙等醫院。事實上,吉林省在醫療信息化上耕耘已久。近年來,吉林省建設了互聯互通標準化的省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實現了醫療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還依托省級平臺,建設部署市級虛擬平臺,覆蓋地市醫療機構、衛生專業機構,收集、存儲市域全面健康信息數據,用于市級衛健部門監管區域醫療衛生。
上海此次有5家醫院通過相應評級,其中3家為五級乙等醫院,現共有8家醫院通過五級乙等醫院評級,分別是2017年通過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2018年通過上海市兒童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2019年通過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上海市胸科醫院,以及2020年通過的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和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八期測評分析:全國整體水平較低,四級甲等成當前期望值
從2018年有關醫療信息化的政策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國家加強了對醫療機構對信息化建設水平的評估,通過將信息化相關指標納入考核來強制推動醫院信息化建設以及應用。
2018年4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二級以上醫院健全醫院信息平臺功能,整合院內各類系統資源,提升醫院管理效率。三級醫院要在2020年實現院內醫療服務信息互聯互通,有條件的醫院要盡快實現。2018年8月22日,國家衛健委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三級醫院要實現院內各診療環節信息互聯互通,達到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4級水平,由院內任一部門任一終端登入,均能按照權限調閱相關診療環節的信息。
通過對這八期醫療互聯互通測評結果的分析,我們得出了以下幾個趨勢:
1、我國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為3級及以上醫院占比僅為3.75%
在政策的推動下,醫療機構積極推動互聯互通建設并持續提升其在院內的應用水平,在短時間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8年通過測評的醫院、區域主管單位較之前明顯增多。但是,我國醫院互聯互通的整體水平還有待提高。2021年7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20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二級及以上醫院數量13400家,其中有503家二級及以上醫院通過3級及以上互聯互通等級測評,我國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為3級及以上醫院占比僅為3.75%,表明當前我國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水平還比較低。


2、四級甲等成為當前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的目標和期望值
從2013年至今,不管是針對區域衛生健康信息主管單位還是醫療機構,評價結果為四級甲等的機構占比均超過3/5。四級甲等是當前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的期望值。四級甲等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平臺,獨立的臨床數據中心,為輔助臨床診斷決策的臨床知識庫,實現對轄區內更多衛生健康機構系統的覆蓋,并有效實施動態的數據質量監控管理,從邏輯性、及時性、完整性、穩定性和準確性等方面衡量平臺數據質量都有較好表現,豐富業務系統的建設。
目前,醫院(區域)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共分為七個等級,其中五級乙等是目前我國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的最高等級,也是目前國內醫院中在該測評中取得的最好成績。
五級乙等是在滿足四級甲等的基礎上,法定醫學報告及健康體檢共享文檔符合標準,平臺實現院內術語和字典的統一,實現與上級平臺基于共享文檔形式的交互,提供較為完善的互聯網診療服務,初步實現基于平臺的臨床決策支持、閉環管理、大數據應用,醫院信息平臺的性能滿足接入上級信息平臺的要求,初步實現與上級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
自2013年開始,全國共有13家區域主管單位、32家醫院通過五級乙等互聯互通測評。
在區域測評結果上,江蘇拔得頭籌,擁有8個五級乙等區域主管單位,其中江蘇省張家港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是全國首個通過互聯互通五級測評的區域衛生單位。 浙江以3個排列第二,福建、山東則各有1個五級乙等區域主管單位;在醫院測評結果來看,上海則以8家醫院穩居第一,廣東擁有4家,北京、吉林、江蘇各占據3席,福建、湖北分別擁有2家醫院通過五級乙等測評,四川、浙江、安徽、遼寧、湖南、河南則分別有1家五級乙等醫院。
3、長三角地區醫療健康互聯互通水平最高
上海、浙江、江蘇是長三角最主要的三個省級行政區。就區域衛生健康信息主管單位的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評價結果來看,浙江和江蘇兩省區域衛生健康信息主管單位的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評價均在四級乙等及以上,占全國區域評價三級及以上的比重41.2%。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的平均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區域。在32家五級乙等醫院中,上海擁有8家醫五級乙等醫院,占五級乙等醫院總數的25%。長三角地區代表了中國區域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的最高水平。

五級乙等是目前我國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的最高等級,也是目前國內醫院中在該測評中取得的最好成績。我們從2020年通過五級乙等測評的9家醫院的信息化建設數據來分析,他們的信息化服務供應商,大部分是北大醫信、惠每科技、京頤科技、嘉和美康、森億智能、萬達信息、醫惠科技等傳統信息化企業或新一代信息技術公司。這些信息化企業均在幫助醫院測評業務上提供了諸多意見與產品方向的支持。
互聯互通測評標準建設有諸多模塊和要求,一家企業無法覆蓋所有服務,因此會出現一家醫院由多家廠商承建的情況。首家將醫院信息平臺及數據中心落地的醫療信息化廠商北大醫信持續發力,助力10家醫院通過2020年度互聯互通等級測評,其中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通過五級乙等測評。
惠每科技在2020年互聯互通測評之中表現亮眼,承建的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通過五級乙等測評,并助力15家醫院通過四級甲等測評。截至目前,惠每科技累計已支持45家醫院通過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
京頤科技在2020年助力19家醫院上榜,其中吉林大學第二醫院、上海仁濟醫院、上海新華醫院、武漢同濟醫院通過五級乙等測評。截止目前,京頤科技已累計助力54家醫院通過測評,其中互聯互通五級乙等案例8家,互聯互通四級甲等案例達到46家。
醫惠科技助力13家醫院通過評審,其中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通過五級乙等,北京市大興區人民醫院等11家通過四級乙等及以上。截止2021年7月,醫惠科技已助力51家醫院通過國家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等級測評。
此外,還有很多信息化企業都為我國醫療健康的互聯互通也做出了諸多努力和貢獻。
三版方案對比:側重于臨床實踐,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應用比重加大
醫院(區域)互聯互通測評自2013年開始試點,在引領醫院信息化建設少走彎路、減少投資浪費、加快建設步伐方面起到重大作用。前期建設過程中,由于沒有出臺測評標準,一旦在系統、項目建設中遇到問題,只能在國內尋找權威專家進行多方論證、多家對比,選擇相對好的方案,然后確定建設實施方案。這期間,醫院信息化建設經歷了不少波折、困難以及人財成本浪費。
但自2015年起,國家衛健委發布《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方案(試行)》,并不斷結合近年來醫療信息化建設的新需求、新技術的應用情況,對測評流程、內容進行了更加科學的細化,相繼發布2017版、2020版。現在,醫院(區域)互聯互通測評工作,已經成為了各級醫療衛生機構指導和開展區域衛生(病院)信息化培植的有力工作抓手和科學指南。

和2015版相比,2017版的內容定義要更突顯實際和標準測試的差異性,對于醫院互聯互通的實際應用的權重來說,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且在測試內容上,2017版遵循的標準和文件范圍要更廣、更新。這也意味著,2017版在醫院的共享數據的質量和程度有了一定的提升。

據華卓科技高級副總裁王敏會介紹,2020版醫院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是通過數據資源標準化、互聯互通標準化、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應用效果四個維度來進行綜合測評的,而醫院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又分為標準符合性測試和應用效果評價兩個部分。

2020版測評方案在內容上還是以定量測試和定性評價結合的方式,但測評內容的調整,充分反映了新方案更加注重醫院信息系統的實際建設情況和應用效果,注重系統建設對醫療業務的服務能力和程度,以及對最終用戶的實際輔助功能。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此次通過了五級乙等測評。該院信息科軟件工程師吳坤介紹,2020版去掉了第三方檢測機構,強調國家管理機構對測評工作的直接管理,還增加了專家不定期的飛行檢查,不達標則將取消原定的醫院互聯互通測評等級,這對醫院信息系統的真實應用及其穩定性、持續有效性提出了考驗。
這一測評內容的增加,一方面可以促進醫院真正讓醫院信息系統回歸醫療服務本質,讓信息系統不只是為了通過測評而建設,而是為了真正地滿足服務、業務需求。但是這也存在一個問題:飛行專家如何在短時間的檢查中全面地了解參評醫院復雜的信息化系統,數據結構、數據信息互通真實情況,并給出準確、客觀的評價。
“新版方案對醫院業務數據的覆蓋度和標準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力量的應用能夠大幅度提高醫療行業的效率和質量,用技術改革倒逼改變看病難、看病貴的醫療痛點。”吳坤表示。
信息集成平臺建設是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建設的基礎,遵循標準和規范進行建設非常重要。新版方案強化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新技術的應用,增加了互聯網診療服務和基于大數據的臨床科研應用,在互聯互通高等級要求上則更加細化。比如,四級甲等要求提供互聯網診療服務,開始臨床知識庫建設;五級甲等則進一步要求基于平臺實現豐富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應用,同時實現豐富的跨機構的業務協同和互聯互通應用。
2020版更偏向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的說法也得到了信息化廠商的肯定。惠每科技評級解決方案顧問張翔明表示,這一點為基于人工智能的臨床醫療服務廠商提供了很多機會。醫院也更加意識到了要通過互聯互通標準化測評,需要建設以大數據為基礎,以人工智能技術為驅動,結合各類應用場景,保障臨床智能應用與數據互聯,讓患者、醫院醫療、科研、后勤部門真正受益。此外,張翔明也說到,目前,醫院的信息化建設重點在于患者診療,未來也將基于互聯互通的數據標準建設方向,進一步朝著患者端的醫療服務提供更多應用。
王敏會表示,新版方案對于高級別(五級)醫院測評中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等新技術都有了更明確的規定,利用新技術助力醫院互聯互通測評將圍繞智慧醫療建設、智慧服務建設和智慧管理建設三大方面進行。
在測評管理和流程變化上,新方案在測試對象上也更加明確提出,要求作為測試對象的醫院信息平臺(或系統)必須具備軟件著作權證書,運行一年以上并通過初驗。張翔明表示,新版更注重于臨床應用質量,在應用渠道上新增了很多要求,特別是針對高級別評級的應用建設和利用情況,其中就包括了醫療質量與安全監測、院內醫療知識體系建設、臨床輔助預警體系建設、臨床決策預警體系建設、大數據臨床科研建設。
數據的質量與安全,成為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重點
在具體的醫院建設過程中,信息化企業也遇到了諸多難點,其中,數據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問題最為敏感。
數據驅動的醫療決策支持、管理決策支持能力是2020版在應用效果評價部分著意強調的內容。張翔明介紹,要實現應用信息系統對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的特定(單)病種、院內風險疾病管理,如VTE、COPD、AKI等病種診療質量管理,更加離不開標準化、高質量的數據基礎。
惠每科技通過在醫院實施CDSS的過程中也發現,醫院在數據源端存在數據缺失、數據錯誤等情況很普遍,表現為字典標準不統一、時間邏輯錯誤、關鍵數據缺失等數據問題。因此,醫院要通過互聯互通測評,必須加強對業務數據的治理工程,治理的好壞影響數據的可信度和智能化程度,治理的效果直接決定數據資產的價值。
王敏會表示,從新版測評方案分析,鼓勵采用微服務架構技術,對于臨床數據中心的數據時效性要求更明確,數據脫敏成為了四甲標配,新增了交互服務訂閱管理功能;另一方面,明確三級等保對云部署的要求,提出四級甲等及以上醫院需要提供互聯網診療服務,五級以上醫院需具備物聯網與5G的部署能力、大數據決策支持功能、以及醫院信息平臺全業務流程的閉環管理功能。
此外,對大數據臨床科研系統建設的要求也新增了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數據建模、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大數據搜索、5G、影像AI、語音識別、視覺識別、區塊鏈、物聯網、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應用場景,這也對信息化企業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王敏會看來,基于醫院信息平臺實現全業務流程閉環管理以及新技術應用將成為未來醫院建設的重點。
對于未來醫院數據互聯互通建設重點,王敏會則表示,現階段醫院互聯互通以數據標準化、集成化為重點,而未來的醫院數據互聯互通建設將圍繞“數智賦能、創新醫療”展開。
2021年7月12日,國家衛健委公布了2020年度電子病歷系統功能應用水平分級評價高級別醫院通過名單,全國共有54家醫療機構在2020年通過了電子病歷系統功能應用水平五級及以上評審。這些年,為了促進信息化系統在我國醫院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衛健委也在不斷開展強制性的對醫院信息化系統的評價標準,EMR功能應用水平評價以及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都是主要的考察指標。
吳坤坦言,EMR功能應用水平評價以及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都只是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階段性事件,是醫院邁入數字化、智慧化的一個過程,醫院通過評級,是對自身醫療信息化建設的檢驗,醫院也要警惕,不要陷入“評級坑”,為了“評級而評級”。
感謝以下嘉賓接受采訪并提供相關信息(排名不分先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信息科軟件工程師吳坤、華卓科技高級副總裁王敏會、惠每科技評級解決方案顧問張翔明。
本文參考資料:
這135家醫院中,誰是目前國內互聯互通綜合實力最強醫院?
互聯互通2019年評級結果與2020新方案發布后,醫療信息化何去何從?
實現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還需多久?
互聯互通評測新標準四大變化,大數據的回馬槍,能考試更要能應用!
國家衛健委統計信息中心官網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