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是美國硅谷的心臟,有著濃厚的創業氛圍,無論是學生還是各個學科的教研人員,都能在這片土地找到創新的源泉。斯坦福大學的科研學者在跨學科的合作氛圍中,不斷地實現突破,推出新的技術成果。其中有的選擇將其專利授權給大型藥企進行轉化,有的則選
斯坦福大學是美國硅谷的心臟,有著濃厚的創業氛圍,無論是學生還是各個學科的教研人員,都能在這片土地找到創新的源泉。斯坦福大學的科研學者在跨學科的合作氛圍中,不斷地實現突破,推出新的技術成果。其中有的選擇將其專利授權給大型藥企進行轉化,有的則選擇自己獨立創業進一步進行臨床研究。
臧曉羽博士是后者,她是斯坦福大學化學系分子醫藥方向的博士,2013年加入國際著名化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Paul A. Wender院士課題組,圍繞創新的藥物遞送和給藥技術為研究重點,覆蓋多肽、蛋白納米顆粒和具有生物兼容性的高分子聚合物等多個熱門領域。
斯坦福大學孵化,集聚硅谷創新力量,美國科學院院士20多年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在斯坦福大學化學系和醫學院的支持下,臧曉羽博士和Paul A. Wender院士的成立了美國N1 Life,將課題組二十多年的技術成果進行臨床轉化。N1 Life先后由斯坦福大學官方學生孵化器和加州生命科學學院孵化。
Paul A. Wender院士是N1 Life聯合創始人,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化學家,杰出教育學家、企業家,斯坦福大學化學系和醫學院終身教授。其帶領的課題組最早發明了人工合成紫杉醇,也是迄今最短且最高效的合成路徑。他也是生物醫藥領域擁有多年經驗的連續創業者,始終將科技服務于人作為第一使命。目前,有多家基于Wender院士課題組科研成果的公司正在進行臨床階段和臨床前階段的轉化研究工作,包括阿茲海默病的治療、腫瘤免疫療法的開發、艾滋病等病毒性傳染病的治療方法以及抗超級細菌的新藥研發。
從事新藥研發一直是臧曉羽博士心之所向,在她看來,研發新藥的工作和醫生救治病人同等重要,可以幫助患者從疾病中解脫。所以自本科以來,一直到博士研究期間,她一直堅持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在博士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種創新的遞送技術在動物實驗中顯示出了優異的遞送效果,不但能夠提高藥物藥效,還能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并克服多重耐藥性。”臧曉羽博士告訴動脈網,“我們希望能盡快將該技術轉化落地,從而真正幫助到更多患者。”
2019年,N1 Life正式落地在美國硅谷,專注于將生物醫藥技術從高校科研機構到產業的應用轉化,并與斯坦福大學開展多項合作的研究項目,包括小分子藥物遞送技術、蛋白多肽藥物遞送技術、核酸藥物遞送技術等,同時長期與斯坦福大學、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加州生命科學學院(California Life Science Institute)等保持緊密合作。
創新分子轉運技術多管齊下,推動藥物遞送技術革新,助力并加速全品類藥物新藥研發
N1 Life目前主要正在開發的是基于斯坦福專利技術的Absotride與ChRLP-mRNA技術,他們分別是利用多肽的偶聯藥物遞送技術與基于高分子材料的核酸類藥物轉移遞送技術。
Absotride遞送技術主要針對小分子、多肽、和蛋白類藥物,在公司前期的人源皮下耐藥性頭頸癌動物腫瘤模型中,Absotride技術顯著提高了原始藥物的藥效,并且有效地克服了腫瘤的多重耐藥性。對比目前在臨床III期研究中使用的HIV-Tat初代跨膜遞送技術,Absotride技術可以更高效且安全地提高小分子藥物跨生物屏障遞送效率﹐其遞送效率超越HIV-Tat百倍。
Paul A. Wender課題組在過去近30年的科研積累中,將多肽遞送技術進行了多次的進階換代,不斷提高其遞送效率、安全性、和穩定性,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和經驗。因此,N1 Life的Absotride技術在非抗原依賴的腫瘤靶向性、腫瘤組織和細胞穿透性、以及克服多重耐藥性顯露出巨大優勢。

Absotride技術在PDX動物腫瘤模型中的應用
目前,臨床上基于多肽載體聯合藥物的偶聯體被稱為PDC(Peptide Drug Conjugate)藥物,其結構主要包含3個元素:藥物分子(Parent Drug)、連接體(Linker)、多肽載體(Peptide Transporter, i.e. Absotride)。通過一個可分解的連接物將特定的多肽序列與細胞毒素等藥物共價結合,細胞毒素被靶向遞送至患病組織,可減輕非疾病組織中的毒性效應,從而減輕不良反應,達到增效減毒的目的。

多肽-藥物偶聯物(PDC)示意圖 圖:N1 Life
2020年8月,美國FDA率先對瑞典生物技術公司Oncopeptides的PDC藥物Melflufen新藥申請進行了優先審查,這是全球首個多肽-藥物偶聯物(PDC),能夠靶向氨基肽酶并將烷化劑迅速釋放到腫瘤細胞中。
N1 Life基于Absotride遞送技術自主開發的PDC藥物,可以大大縮短新藥研發周期。臧曉羽博士解釋道:“從一個靶點出發去篩選研究新藥至少需要10年的研發周期,漫長且昂貴,無數病人在等待的過程中失去生存的機會。無論是做科研還是做轉化,都要勇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度挖掘并學習前人的經驗和智慧。過去幾十年藥物研發領域的科學家醫學家積累了大量的藥物藥效和安全性數據,包括研究數據和臨床數據。對這些已經經過大量實驗論證或已上市驗證的‘老藥’,根據臨床需求,利用我們創新的Absotride技術可以快速對其進行優化,設計并合成PDC藥物,直接在疾病模型中進行測試,從而大大縮短藥物研發時間并降低成本,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成本,解決臨床疑難困境。”
通過Absotride技術,N1 Life成功地將“老藥”打造成新藥分子。市面上已經專利過期、以及在臨床Ⅱ、Ⅲ期失敗的小分子、多肽及蛋白類藥物都是N1 Life優化的對象。優化后制成的PDC藥物相對于原始藥物具備更高的藥效、更好的藥物吸收效率、以及更低的藥物毒副作用,同時可以克服針對原藥物的耐藥性,甚至擴大原始藥物的適應癥。例如將原來系統給藥的免疫藥物用于體外局部給藥,降低系統免疫毒性。而相對于抗體偶聯藥物(ADC),PDC具備更好的組織穿透性、腫瘤穿透性、生產可控性、性能可塑性、生物兼容性、以及更易體內代謝。
除了PDC,N1 Life針對核酸類藥物也進行了創新遞送技術的布局——ChRLP-mRNA技術,源于斯坦福大學Wender院士實驗室的核酸分子遞送研究成果。
通過不斷創新和研究,N1 Life建立了自有的載體篩選平臺,可以快速開發高效的mRNA遞送工具。公司可以根據mRNA的結構、大小,以及目標器官和細胞的性質,針對核酸類藥物篩選最合適、遞送效率最高的遞送載體,賦能基因治療和基因編輯,提高效率、安全性與穩定性。目前該公司正在進行mRNA腫瘤疫苗的開發。

配合ChRLP-mRNA技術賦能核酸類藥物,再加上Absotride遞送技術賦能傳統小分子、多肽及蛋白類藥物,N1 Life多管齊下,面向市面上大多數存在優化空間的藥物,進行“藥物升級”、“老藥新用”。臧曉羽博士解釋說,“公司通過藥物遞送技術層面的創新,我們打造的是Ⅰ類創新藥物,并可持續地換發創新活力,不斷輸出新藥產品,助力中國創新藥從Me-too到Me-better的蛻變。”值得一提的是,在N1 Life遞送技術的加持下,還能夠有效突破“血腦屏障”“血眼屏障”等傳統藥物遞送難關,未來的應用空間不可限量。
在商業模式上,N1 Life從NIH、NCI等藥物分子數據庫中篩選候選藥物,自行建立研發管線并推進基于自有遞送技術體系的臨床產品的開發。同時,作為技術所有者和先驅,N1 Life對跨學科跨團隊的合作持開放歡迎態度。臧曉羽博士表示,“N1 Life團隊始終堅持初心,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用最快最直接的解決方案,服務并造福人類。我們作為起源于硅谷的創新公司,肩負著創新和合作的使命,我們架起了兩座橋梁,一座是像斯坦福大學這樣的頂尖高校生物醫藥技術轉化的橋梁,一座是臨床需求與科研技術和科技產品研發之間的橋梁。”
目前,N1 Life已與多家科研界和產業界的合作伙伴達成共識,愿與合作方共同選擇有潛力的原始藥物進行藥物開發。公司自有管線主要聚焦于難治性耐藥性疾病的創新藥物的研發,并且已經在耐藥性腫瘤治療、腫瘤輔助用藥、皮膚疾病治療、眼科疾病治療等領域上有了相應的管線布局,正在積極開展臨床前研究,公司預計在2022年推進系列管線進入臨床試驗。
據悉,N1 Life已經啟動了新一輪的Pre-A輪融資,用于公司建設新的研發實驗室、管線推進及人才招募等方面。N1 Life種子輪由峰瑞資本領投,新進創投跟投。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