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放開的當下,開辦醫院比以前要容易,但在市場競爭態勢下,民營醫院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也不容樂觀。對于民營醫院來說,如何定位及發展,如何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是醫院管理者不得不面臨的現實問題。 作者|肖湘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
在政策放開的當下,開辦醫院比以前要容易,但在市場競爭態勢下,民營醫院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也不容樂觀。對于民營醫院來說,如何定位及發展,如何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是醫院管理者不得不面臨的現實問題。
作者|肖湘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根據國家衛健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月底,全國醫院數量共3.6萬個,其中公立醫院1.2萬個,民營醫院2.4萬個。與2020年3月底比較,公立醫院減少76個,民營醫院增加1246個。?
一年新增1200多家民營醫院,那么這些醫院生存境況如何?此前,《看醫界》曾整理了民營醫院公司注銷信息,工商信息顯示,成立時間為2016年1月到2019年6月的民營醫院中,共有800多家醫院有限公司已經注銷。
也就是說,這800多家注銷的民營醫院公司,生存時間不過三年多。在政策放開的當下,開辦醫院比以前要容易,但在市場競爭態勢下,民營醫院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也不容樂觀。對于民營醫院來說,如何定位及發展,如何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是醫院管理者不得不面臨的現實問題。
2021年7月24-25日,由看醫界傳媒、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上海冬雷腦科醫院聯合主辦的2021中國現代醫院管理高級研修班在上海召開。雖然臺風“煙花”登陸步伐臨近,但來自全國近20個省市的50多位醫院管理者仍風雨無阻,來到上海參與這場現代醫院管理的“頭腦風暴”。

現代醫院如何定位及發展?
“以前談醫院定位,常說起的是‘大專科,小綜合’,但現代醫院定位應該是‘大專科,強綜合’”,知名醫院管理專家、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院長劉衛東介紹道。

劉衛東認為,現代醫院的管理思路在于“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醫院的特色專科至關重要,但即便是專科醫院,也不能只盯著專科忽略其他相關學科。一家專科醫院也應該能承載普通患者的需求,以及患者在專科治療中出現突發情況(并發癥)的能力,床位不需要多,就算只有門診也行,但一定要有醫生來處理緊急狀況。
2021年6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力爭通過5年努力,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注重人才技術要素。
劉衛東認為,這三個轉變,實際上就是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目標。無論公立還是民營醫院,在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上,都是刻不容緩的。
而在平臺型醫院建設方面,劉衛東可謂業內知名的共享醫療平臺建設專家。曾獲2018上海醫交會“中國共享醫療領袖人物獎”,其一手打造的浦南醫院成為公立共享醫療平臺的典范。
2020年8月,劉衛東開始執掌上海國際醫學中心(SIMC),同樣是大型共享醫療平臺,劉衛東介紹,目前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與10多家醫生集團合作,200多位專家在醫院多點執業。
SIMC的管理理念為“平臺化、國際化、專業化”,劉衛東出任院長后,加上了一項“智能化”。如何實現醫院管理的智能化?一句話總結就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而在這方面,醫院的精細化管理可謂是關鍵點之一。劉衛東認為,醫院院長重點應該著眼于醫院的核心業務——醫、教、研,而非核心業務如總務、信息、設備、后勤等應該社會化,交給專業的第三方機構來做,這對于專家型院長更為重要。
現代醫院管理的成效,數據上有著最直觀的反映。劉衛東以浦南醫院為例,據其介紹,自1999年開始任院長以來,他就主導了浦南醫院年報的制定,擔任院長以來,醫院的年報也做了20年,從醫院的服務數據來分析醫院管理成效,哪方面有進步、哪方面待改進,數據一列出來,清晰明了。
劉衛東表示,醫院年報所列數據,不應該僅僅是獲得哪些表彰,有哪些領導考察,更重要的是醫療服務治愈好轉量、科研項目、進修培訓的醫生數量等核心服務數據。
“從90年代就開始制定醫院年報,做了20年醫院年報,各項信息數據極為完善,的確是醫院管理領域非常領先的探索,值得學習。”一位來自西安的參會嘉賓這樣表示。
腫瘤及腦科品牌專科的打造之路
四年前,上海三甲醫院副院長丁罡教授走出體制,加盟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致力于在SIMC打造品牌腫瘤專科,由于醫院周邊優質腫瘤資源非常豐富,醫院對門既有當時全國唯一一家質子重離子醫院,又有上海頂級三甲腫瘤專科醫院浦東分院,如何能有效突出重圍,打造腫瘤為優勢的品牌專科,是丁罡團隊面臨的一個極大考驗。

四年之后的這場現代醫院管理研修班上,丁罡帶著腫瘤醫生團隊的亮眼成績,與不少醫院管理者共同分享了這四年的探索與心得。
丁罡介紹,腫瘤精準診療專科的創建經歷了三個階段:“合”——“立”——“育”。早期整合多學科醫生,從復發難治腫瘤切入,共同創建腫瘤多學科綜合專科雛形,到一定階段,具備立科條件,開始正式創建難治性腫瘤中心。而在這之后,分亞專業培育專科人才,做好專科品牌,打造多中心特色腫瘤診療,也就是水道渠成的事。
據了解,丁罡腫瘤醫生團隊目前全職人員已達到45名,這在上海的私立醫療團隊中都是不多見的規模,任職的醫生,研究生比例達到80%。同時,丁罡教授打造的現代化醫院腫瘤患者“5H”服務模式已被評為上海衛生系統“醫療服務品牌”,成為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的“腫瘤醫協體中心”。其領銜的腫瘤醫生團隊還獲得2020上海醫交會組委會頒發的“2020中國品牌醫生團隊”稱號。
在7月25日的課程上,知名神經外科專家、上海冬雷腦科醫院院長宋冬雷教授也分享了冬雷腦科醫院的品牌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之道。

與一般的醫院建設有所不同的是,上海冬雷腦科醫院是一家由腦科醫生集團創建的專科醫院,2015年9月,宋冬雷教授成立冬雷腦科醫生集團,在此后的幾年間,以醫生團隊為核心資產,冬雷腦科醫生集團與江浙滬20余家醫院和診所達成合作。
因此在成立醫院之前,冬雷腦科已經有四年的醫生集團運營經驗,無論是從品牌建設還是人才培養,在這四年探索中,都已經有了一些經驗。2019年10月,冬雷腦科醫院正式開診。宋冬雷介紹,醫院開診一年半,目前門診病人1000人次/月;手術200臺/月。三、四級手術達80%;手術成功率99%;術后顱內感染率低于4%;圍手術期死亡率2‰;平均住院日小于9天。
上海冬雷腦科醫院首席運營官董法廷認為,醫院品牌打造的基礎在于企業文化的內涵和學術的優勢所在,良好的企業文化,深厚的學術氛圍,不僅有利于醫院自身品牌的建立,也更能得到醫生同行的認可。

“學術帶市場、學術帶品牌;服務帶市場,服務帶品牌。”董法廷介紹,自醫生集團成立開始,冬雷腦科就聚焦以學術帶品牌,先后舉辦了神經介入、神經內鏡、神經影像、睡眠治療、帕金森治療等主題培訓班及各類學術沙龍。
“不同于早期的江湖游醫辦醫院,也不同于資本辦醫院,現在很多都是醫生辦院,這是3.0版醫院,會更尊重醫療規律,也會更遵從初心,一個專科醫院要有好的發展,除了打造專科技術之外,一定要重視患者體驗,服務同樣是打造品牌的一部分。”董法廷介紹。
而從一個醫生團隊到一家200來人的醫院團隊,績效管理是一門非常大的學問。本次研修班上,上海冬雷腦科醫院副院長胡蘇云分享了《KPI考核在醫院管理中的探索與應用》。

民營醫院三大熱門專科的運營之道
除了腫瘤科較為熱門外,劉衛東表示,體檢、康復,這兩大科室目前是民營醫院的熱門賽道,如何做好服務,打造專科特色,對于民營醫院來說至關重要。
高端體檢做為綜合醫院的病源入口之一,如何為病人做好健康管理?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體檢部主任郭智慧介紹,SIMC體檢中心健康管理模式為1名責任醫生+至多7名專科醫生的醫療團隊,為整個家庭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疾病咨詢、慢病管理、就診指導和緊急支援等個性化私人醫療定制服務。
面對空前激烈的市場競爭,體檢中心特別是醫院體檢中心,在機遇與挑戰面前,要想處于不敗之地,實現健康有序的可持續發展,郭智慧認為,必須搭建健康體檢大數據共享平臺,同時,要實現由單健康純體檢向健康管理轉變,由單純經營型向學科建設型轉變,由單純疾病檢查向健康評估轉變。
“體檢不僅是醫院最賺錢的部門,也是要做學科建設,醫生需要與時俱進,用指南為健康評估服務。”郭智慧認為,體檢中心做健康管理,管的不是人,而是病,體檢中心要發現未病。
而如何打造民營醫院的另一大熱門專科——康復科?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康復中心廖華介紹,人才、理念、管理、服務及特色五位一體,缺一不可。其中,人才隊伍的強大與完善非常關鍵,康復團隊的護理人員需要具備專科康復背景,而學科帶頭人需是全職、康復領域的資深技能人才,這些是建立康復科的重要條件。
廖華認為,康復科不同于其它學科著重強調治療,而是以患者為主體,通過康復治療幫助患者回歸原來的生活,同時達到回歸社會的目的,這是我們的康復理念。此外,在德國模式的康復理念中,也重視早期的康復及治療過程中患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患者能夠越早康復越好。
最后,劉衛東院長表示,投資醫院最好選擇非營利性質,辦醫院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短期贏利是不可取的,應該是堅持辦百年醫院,既是為社會做貢獻,又能福澤子孫后代,不然很容易走歪路邪路,難以長遠。(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