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賽柏藍 ▍作者/顏色 帶量采購結果落地,省際聯盟范圍不斷擴大 1 “八省二區”大聯盟,中選結果公布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醫藥采購網發布《關于公布“八省二區”省際聯盟藥品集中帶量采購中選結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本輪省際帶量采購,共有2
▍來源/賽柏藍
▍作者/顏色
帶量采購結果落地,省際聯盟范圍不斷擴大
1
“八省二區”大聯盟,中選結果公布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醫藥采購網發布《關于公布“八省二區”省際聯盟藥品集中帶量采購中選結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本輪省際帶量采購,共有21個產品中選——涉及非洛地平片、注射用鹽酸托烷司瓊、注射用鹽酸頭孢替安等藥品,注射劑大品種多達19個。中選企業也基本是規模較大的藥企,共15家,包括齊魯制藥、海南倍特藥業、四川科倫等。
本輪省際集采由黑龍江牽頭。早前,黑龍江省政府采購中心發布《“八省二區”省際聯盟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公告》宣布——黑龍江、山西、內蒙古自治區、遼寧、吉林、四川、西藏自治區、海南、青海、貴州等十省(區)組成省際聯盟采購辦公室,代表10省(區)醫療機構實施藥品集中帶量采購。
按照此前約定,實際采購量為采購需求量的70%,其中頭孢替安注射劑、頭孢硫脒注射劑、美洛西林鈉注射劑、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劑、比阿培南注射劑的約定采購量為采購需求量的60%。采購周期原則上為1年,視情況可延長1年。
當采購周期內國家藥品集中采購結果與聯盟地區藥品集中帶量采購中選結果重疊時,第一年采購周期執行聯盟地區中選結果,第二年采購周期再執行國家中選結果。
根據上述采購約定,如果一個藥品被納入省際帶量采購聯盟和國家集采中,要陸續執行中選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八省二區中,除貴州、青海外,其余省或區均已參加過此前四川聯盟的“六省二區”帶量采購,而貴州省參加過重慶聯盟的“四省一市一區”帶量采購,青海省參加過陜西10省聯盟的帶量采購。可以看到,省際集采出現多省重合的趨勢,藥品帶量采購進入常態化。
2
倒逼之下,創新研發成藥企核心抓手
近年來,在一致性評價和帶量采購的沖擊下,仿制藥企業利潤不斷趨薄,創新藥則受政策紅利影響,發展迅猛。
從2018年開始“4+7”試點,第一批25種藥,平均降價55%;2019年,第二批32種藥,平均降價53%;2020年,第三批55種藥,平均降價53%;2021年,第四批45種藥,平均降價52%。第五批國家集采共61個品種談判成功,平均降幅56%。從國家到省際聯盟再到地方采購,從4+7集中采購試點到集中采購擴圍,再到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隨著集采的不斷推進,帶量采購隊伍不斷擴大,最終都實現了藥品的降價。在此背景下,創新藥研發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在由同寫意新藥英才俱樂部策劃主辦的第三屆全球生物醫藥前沿技術大會上,賽柏藍了解到,中國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資深副總裁謝炘表示,目前公司新藥的速度已經可以抵消帶量采購對公司的負面影響已經恢復增長15-16%。對其而言,帶量采購的挑戰已經過去了,未來的挑戰就是創新。
中信證券曾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在醫保控費的大趨勢下,帶量采購已成常態化趨勢。帶量采購的本質更多的是推動醫保資金的騰籠換鳥,以及對創新藥研發的支持。未來藥企銷售能力的重要性將逐漸弱化,臨床療效更優,上市速度快的創新藥預計將是藥企提升競爭力的最核心因素。
會上,興業證券董事總經理徐佳熹表示,中國藥企研發費用“燒”出新高度。2016年,中國第一次出現研發費用年投入超過10億元的醫藥企業,也就是中國生物醫藥。2020年,中國頭部藥企研發費用投入已經達到或接近10億美金級別,如百濟神州、恒瑞醫藥。
從港股來看,2020年研發費用超過9億元的有13家,其中百濟神州位居榜首,達到89.32億元。至于A股,2020研發費用超過6億元的有13家,恒瑞醫藥2020年研發費用最高,達到49.89億元。
目前來看,一方面,大型藥企不斷增強研發能力,因為在研發上加大投入的企業越來越多,在公司營收占比也越來越高。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恒瑞醫藥已有7個創新藥獲批上市——艾瑞昔布、阿帕替尼、硫培非格司亭、吡咯替尼、卡瑞利珠單抗、甲苯磺酸瑞馬唑侖和氟唑帕利。
除此之外,恒瑞醫藥在研的創新藥儲備也較為豐富。截至今年1月底,瑞格列汀(DPP-4抑制劑)、海曲泊帕(TPOR激動劑)、法米替尼(多靶點TKI)等多個重磅藥物已處于3期臨床階段,未來幾年將有望陸續上市。
而百濟神州則圍繞腫瘤靶向治療和自身免疫疾病等領域,布局了47款候選新藥。替雷利珠單抗作為百濟神州首個在中國進入商業化的自主研發新藥,于去年3月份開售,上市首年實現銷售額1.6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億元)。澤布替尼是作為其第二款商業化產品,去年在全球實現銷售額約417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69億元)。
另一方面,國內企業跟進布局前沿靶點的能力也越來越強,甚至個別領域已經能夠和歐美先進水平一較高下,申報的新藥數量也是井噴之勢。國家藥監局官網數據顯示,不完全統計,2021年上半年已經有15款國產創新藥獲批,創新藥發展速度迅猛。
此前就有業界觀點認為,相比于傳統藥企,未來布局創新藥企將更會被市場認可。在帶量采購、國家集采的常態化下,藥企進行創新研發已經是占據市場份額的重要方式。
未來的藥企創新將如何發展?或許正如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醫藥包裝協會副會長王學恭所說——“醫藥行業最理想的組織架構應該是大型制藥公司和中小創新型企業協同發展的格局。”
附件:


本文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