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春 跨國藥企人才回流本土創新藥企,已然成為一種趨勢 1 跨國藥企人才流失 近年來,醫藥行業的人事變動越發頻繁,據不完全統計,僅2021年上半年,醫藥行業就有約160余位高管離任。而其中,跨國藥企高管離職進入中國本土藥企已經成為一
▍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春
跨國藥企人才回流本土創新藥企,已然成為一種趨勢
1
跨國藥企人才流失
近年來,醫藥行業的人事變動越發頻繁,據不完全統計,僅2021年上半年,醫藥行業就有約160余位高管離任。而其中,跨國藥企高管離職進入中國本土藥企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2021年2月,原阿斯利康中國研發副總裁嵇靖加入和譽醫藥;5月,原禮來抗腫瘤產品全球研發負責人王軼喆加入聯拓生物;6月,原羅氏第一事業部總經理、普藥特藥事業部代理負責人錢巍加入君實生物。
頻率高達平均一個月一位的人事動蕩背后,有個人選擇原因,但更不可忽視的是整個行業調整大勢造成的影響。
就跨國藥企來說,在原研藥專利到期,產品利潤下滑的困境下,調整研發管線、拆分剝離非核心業務是想要獲得更好發展的普遍選擇。
據外媒Fierce Pharma消息,近日,葛蘭素史克(GSK)發送給美國田納西州勞工和勞動力發展部的警告通知稱,該公司已決定關閉其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的制造工廠,其中將有156名的員工面臨失業。
而這種級別的業務調整帶來的影響不僅涉及到基層員工,也給不少高管帶來了發展的“天花板”,重新考慮自身的職業發展方向成為迫切需要考慮的事情。
2
行業調整驅動人才流動
與跨國藥企急于瘦身相對的,近五年,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國醫藥創新行業飛速發展,創新藥產品接連上市,市場潛力很大,在資本的注入下越發繁榮。市場繁榮的同時,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就越發迫切。
一方正在普遍瘦身,另一方則在加速發展,不同的發展狀況驅動了人才的流動。
今日(7月12日),由同寫意主辦的金雞湖新藥領袖峰會暨第三屆全球生物醫藥大會上,怡安翰威特的醫藥研發行業人力資本調研負責人洪風波講到國內外人才增長計劃的對比。
洪風波說到,2021年醫藥行業行業人員增長計劃數據顯示,我國新型藥企的增加計劃中,平均的人員增長的比例超過了三分之二,并且這些公司中有四分之一的新型生物藥企大家新一年的人員增長計劃是超過100%,也就意味這在2021年的時候他們的人員總量會是前一年的2倍及以上。
而相對的外資藥企增長只有非常微小的0.5%,其中甚至有55%的MNC公司,2021年的人員增長計劃是負數的,平均會降低7.6%。
除了有更好的發展空間這一外部原因外,醫藥人才回歸本土還有很多其他個人角度的考慮。
洪風波講到,人才流動的影響因素可以用兩個“才”來總結,一個木字旁的“材”代表的是要成長要發展,要在這個公司中有進一步提升的機會。另一個貝字旁的“財”代表的是員工在這個公司中能夠獲得回報,無論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
總的來說,發展空間和物質財富是職業調整重視的兩個方面。除此之外,對于祖國行業發展建設的個人追求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吳曉濱博士現任百濟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曾在輝瑞、惠氏、拜爾三大跨國藥企任職。對于選擇百濟神州,回歸中國本土藥企他提到,身為中國人,希望為國家的創新藥行業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有數據顯示,2020年,從跨國藥企離職的研發人才中,30%的人才加入了本土醫藥企業或生物科技企業,這個比例比2017年(15%)提高了一倍。相信隨著行業的發展,這一趨勢還將持續,中國的創新藥行業也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本文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