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優秀的醫藥企業背后,都有一位睿智敬業的領軍者,是他們的篤定,共建了今天中國醫藥健康行業的繁榮。2021年6月開始,健識局推出長期固定專欄,和卓越企業領袖面對面交流,獨家拆解醫藥行業創新的原動力。 理想永立潮頭。

每個優秀的醫藥企業背后,都有一位睿智敬業的領軍者,是他們的篤定,共建了今天中國醫藥健康行業的繁榮。2021年6月開始,健識局推出長期固定專欄,和卓越企業領袖面對面交流,獨家拆解醫藥行業創新的原動力。
理想永立潮頭。
文丨大衛
編丨賈亭 邢蕓
我想請你一起站在起跑線上。跑道很新,剛修好三五年,上面的人也不多,還透著新鮮模樣。
第一程賽點在2018年3月誕生,1號選手撞線了。數月后,第2號選手也抵達賽點。領完這一程的號牌,比賽繼續。
有新人進入比賽,悶頭一直向前,沖過第一程時候,卻不停下來領牌,而是繼續加速。
局面慢慢在起變化。
跑道有多新呢?新到還沒有徹底鋪完。主辦方一邊繼續向前鋪路,一邊考察著選手們的情況。最終,幾經審慎,主辦方確定了第二程的賽點:2020年11月。
這次,是新人首個撞線。他抵達,領到全新的號牌。跟其他選手不一樣,新人得到的號牌上面寫著的不是“輔助診斷”,而是明確的兩個字:“篩查”。

來源:常衛清的產品技術審評報告
對這位新的領跑者而言,后面仍有追兵,但前方已是無人區。更關鍵的是:已經沒有現成的、鋪好的跑道了。路肯定在前面,具體往哪個方向,怎么跑,卻需要跑者自己去踩、去探了。
觀眾席上坐著的,是中國的1.2億腸癌高危人群。賽場上,和領跑者一樣不敢懈怠的,除了其他跑者,更有始終密切關注、高度支持賽事的主辦方。
01第一證背后:不可回避的承重
“你知道我們承受了多大的壓力么?”2021年3月的一天,國家藥監局一位工作人員問朱葉青。
壓力來自于鋪天蓋地的輿論。時間倒回到2020年11月,那天,會議中的諾輝健康創始人兼CEO朱葉青突然接到一個關鍵電話,那頭是國家藥監局:“過來拿證”。

嗯,就是這個證/常衛清的注冊證信息
他要去領的,是中國的“癌癥早篩第一證”,截至目前,仍是唯一一個。獲得該證的產品叫“常衛清”,可以居家取樣,用于腸癌篩查,也是諾輝健康這家初創企業的核心研發成果。
在此之前,2018年,中國已經有兩款腸癌診斷產品獲批上市,但都只能用于“輔助診斷”,即,是對已經接受過檢查的疑似患者做進一步確認。
讓藥監局備受壓力的“早篩”證,則完全不同,意味著給無癥狀的“健康”人群“排陰”,即比較準確的判斷受檢者在一定時間區間沒有癌癥風險。
近年來,癌癥早篩一直是國家積極推動的方向。2019年2月19日,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李斌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強調對以結直腸癌、宮頸癌為代表的“發病率高、篩查手段和技術方案成熟”的癌種,要求制定篩查和早診早治指南。
在隨后的全國政協會議上,“癌癥攻堅行動”成為了國家藥監局局長焦紅的發言主題,“擴大常見癌種的篩查覆蓋人群”是行動內容的重點之一。
癌種那么多,為什么尤其強調結直腸癌的早篩重要性?這是由腸癌的特性決定的——結直腸癌四期患者的5年生存期只有11%。與高死亡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早期腸癌極高的生存率。這與腸癌的病程發展有關:可能以10年為單位,一開始可能只是炎癥,然后是息肉,再過很多年,才變成癌癥,最后才到中晚期。
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結直腸腫瘤早篩已成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并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以美國為例,從1976年到2014年之間,大規模篩查使美國的腸癌死亡率下降51%。
而在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的診斷率低于10%,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因為早期幾乎無癥狀,83%的患者感到不適就診時,一經確診就已是中晚期。
正因如此,對中國市場而言,結直腸癌早篩需求尤為強烈。中國腸癌診斷的賽場上,第一程賽點“輔助診斷”發生在2018年。2018年3月,晉百慧公司的產品“睿長太”獲批上市,用于大腸癌的輔助診斷;同年11月,康立明的“長安心”也獲批,用于結直腸癌的輔助診斷。

傳說中的Cologuard
那個時候,世界上唯一上市的早篩產品在美國。2014年,基于糞便DNA的結直腸癌篩查產品“Cologuard”獲得美國FDA批準上市。此后多年,癌癥輔助診斷產品在全球遍地開花,但再無第二款早篩產品。
直到“中國早篩第一證”的批復。至此,中國腸癌診斷的賽場上,第二程賽點出現了。這是中國在癌癥篩查領域的一次全新的突破和嘗試。承擔壓力與挑戰的除了企業,當然還有賽事“主辦方”國家藥監局。
今年3月5日。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發表一篇文章《結直腸癌篩查產品國內外現狀及臨床評價要求》,里面這樣解釋“早篩第一證”的誕生,意味深長:

常衛清為什么可以用于篩查,答案在這里
“一方面是由于“篩查”產品廣泛的受眾將帶來高額的市場價值,另一方面,更多的原因在于臨床對于癌癥“早篩早診”的強烈需求”。
02賭一把后的虧損,如何自處?
2020年5月,諾輝健康“常衛清”進入專家評審階段。結果會怎樣,朱葉青沒有把握,但他很清楚,自己是沖著“早篩”認證去的。
為此,諾輝健康狠狠賭了一把。
為了一步到位,“常衛清”設計了高難度的前瞻性大規模多中心注冊臨床試驗,即所有入組受檢者做完常衛清后再單獨接受腸鏡檢測。常衛清檢測結果與在醫院封存的腸鏡結果在監管下平行比對,以此驗證常衛清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臨床試驗需要多長時間?數據結果能不能在競爭中勝出?藥監局審評中心會不會接受?這些都很難預估,也給不了投資人一個明確的預期。
朱葉青能夠確定的,是自己和團隊的決心。2013年初,朱葉青在美國遇到了北大本科同班同學陳一友和呂寧。陳一友和呂寧分別是腫瘤藥物研發專家和分子診斷專家,過往的職業生涯,讓他們清醒地認識到,很多抗癌藥的有效率不過20%左右,卻需要患者花費幾十、上百萬元的代價,換取最后生命地短暫延續,這讓二位科學家感到挫敗。
能不能有一個產品,比抗癌藥更好地挽救患者?三人一拍即合,回國創業。2015年,諾輝健康用“常衛清”的雛形版本,在杭州濱江一個社區做了百人的小規模測試,結果還不錯。
5年后,朱葉青帶著迭代后的“常衛清”,坐在了藥監局的專家審評會現場。申請資料顯示:該產品已經完成了前瞻性大規模多中心注冊臨床試驗,有5881例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隨機入組,納入分析數據4758例,以結腸鏡和/或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評價篩查的靈敏度、特異度和陰性/陽性預測值等。
在時而嘈雜又突然安靜的討論聲中,朱葉青度過了最漫長的5個小時。會議之后,按照慣例,朱葉青并沒有得到明確回復。但主審專家的一句話,讓他的心踏實了很多:
“‘常衛清’檢測是陰性的話,在一段時間內可以不做腸鏡了。”
朱葉青認為,這已經滿足了早篩的概念——測出沒有腸癌風險,就基本一年內沒有腸癌,用戶不用跑到醫院去復查了。
半年后,朱葉青終于接到那通電話。2020年11月9日,“常衛清”拿到創新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證上明確寫明了“篩查”的預期用途,至此,中國真正有了可用于腸癌早篩的產品。
次日晚間,諾輝健康就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公開的招股書,袒露了“賭一把”的代價。
自2018年至2020年9月,諾輝健康的累計虧損達8.65億元,經過調整后的凈虧損也達到了3.35億元。朱葉青告訴健識局,常衛清歷經7年研發,投入已超過1億美元。
虧損賬面讓外界的質疑紛至沓來。
但美國的精密科學公司給了諾輝健康很大的信心。精密科學公司成立于1995年,專研基于糞便DNA的結直腸癌篩查技術。2014年FDA批準的全球第一款早篩產品“Cologuard”,正是精密科學公司的杰作。

美國精密科學公司官網
FDA批準上市的當年,Cologuard就進了美國聯邦醫保,并相繼納入多個指南。精密科學公司營業收入隨即從上市當年的197萬美元,直接飆升至2015年的3943萬美元。截至2021年5月,精密科學的總市值已經從當初的10億美元,上升到209億美元,翻了20倍以上。
至今,精密科學公司已經成立近30年。對剛剛起步不久的中國腸癌早篩企業,一切才剛剛開始。
根據消化內鏡專家李兆申院士等人的研究,中國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有1.2到1.4億。這是個廣闊的市場,足夠容下很多家商業公司。在朱葉青心中,這場長跑比賽的關鍵是:不能只圖一時風光,臨床試驗要做得足夠扎實。
“像做新藥一樣,扎扎實實做臨床,篩查產品也同樣可以成為爆款。”朱葉青向健識局透露,他打算先踏踏實實做好100萬的用戶,再逐漸通過他們去影響更多的人。
但還沒等到100萬用戶,更多的質疑來了。
03不完美的試劑,足夠高的準確率
在一些人眼中,“常衛清”是不完美的。
這款產品的適用人群是40到74歲的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因為本身就面向高風險人群,產品必須要能讓人安心。因此,在技術選擇上,“常衛清”做到了極高的排陰能力:結直腸癌篩查陰性預測值達到99.6%。換句話說,對于腸癌,“常衛清”說你沒事,你基本上就沒事。
朱葉青認為,這種“不完美”正是早篩的魅力所在。早篩的目標是盡量促使陽性受檢者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盡最大可能不漏過一例有風險的受檢者,“寧可錯判盡量不漏判”,這才是早篩的意義。
但這樣的產品,市場接受起來需要時間。“常衛清”身上有兩個“唯一”——唯一進行了大規模前瞻性多中心的注冊臨床試驗,唯一獲得了早篩注冊證,這樣的招牌太過亮眼,惹來了諸多非議。

常衛清上市發布會現場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健識局:“這種宣傳,容易讓普通人覺得其它同行都不合規。”與此同時,高達99.6%的陰性預測值也備受質疑,有輿論認為,本來入組的就都是高風險人群,這個數據沒有意義。
前述國家藥監局審評中心的文章回應了各界的疑問。文章表示:“常衛清”之前批準的相關產品,均未按要求進行前瞻性的臨床試驗,因而不能用于疾病篩查。
朱葉青坦承,他并不覺得這樣的宣傳高調,反而是在用“常衛清”的獲批經歷,身體力行地向行業傳達這樣的信息:想要從輔助診斷升級到早篩早診,前瞻性試驗的路是行得通的。
健識局獲悉,按照臨床試驗的相關規范,前瞻性研究需要在國家認可的三甲醫院進行。但三甲醫院能收集到的受檢者是相對高風險人群,不適合做平均風險人群的入組。
想要數據更硬氣,需要大范圍普通人群。但實際入組時候,又不能實現。這是個悖論。
在藥監部門的支持下,諾輝健康在不久前提交了針對普通人群的研究方案。常衛清作為中國第一款癌癥早篩產品,是監管部門和企業大膽嘗試、敢于擔責的結果。雙方都清楚:對更廣泛的人群做精準的腸癌篩查,真正實現普篩,降低腸癌的發病率,減輕民眾與國家的疾病負擔,才是最終目的。
04院外的星辰大海,從5%滲透率開始
在無人的前路,諾輝健康暫時只能靠自己。
盈利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對一般人群而言,平均每兩年做一次腸癌篩查就可以了。中國現有1.4億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對此,諾輝健康計劃在2025年之前,實現5%左右的滲透率,即覆蓋350萬人。
這意味著,以“常衛清”當前的近2000元的終端價格、66.9%的毛利率(以2020年年報為準),以及平均2年一次的篩查頻率,2025年,諾輝健康的毛利將達到40億元左右。
然而,5%的滲透率需要相應的市場教育。讓健康人花錢做早篩,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根據北京協和醫院組織的“全國大樣本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報告”,有高達85%的人群不知道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知識,直接導致了中國人早期結直腸癌的診斷率僅有10%。
很明顯,要想改變現狀,市場教育是重中之重。對領跑者而言,這與其說是工作,不如說是一種行業責任。2019年,諾輝健康銷售費用為7560.9萬元,同比增長191.26%;2020年上半年銷售費用為2091.2萬元,同比增長50.38%。
朱葉青認為,當完成5%滲透率的目標后,就有了向院外C端用戶推廣的基礎。而院外的大眾人群,才是諾輝健康理想中的星辰大海。
理想很豐滿,現實中的反饋也在不斷給這個理想打氣:
一個來自朱葉青身邊的熟人:一位體檢機構的高管,經“常衛清”檢測陽性,去院內進一步檢查,切除了進展期腺瘤。術后,高管買了6盒“常衛清”送給親友,又測出兩人陽性。其中一人又買了幾份“常衛清”。
最終,一個用戶裂變了27個人。“高風險用戶影響周圍的人,像互聯網一樣裂變。我們通過這種不斷的市場教育,臨床上去影響、發掘種子用戶,然后影響更多的人。”朱葉青向健識局解釋,這正是所謂“改變生命的軌跡”,可能通過一個人、一件事情、一個測試,就能改變一群生命的走向,“這就是做早篩最大的意義”。
另一個反饋來自大眾用戶。在今年剛結束不久的618購物節當天,“常衛清”一舉斬獲了618京東消費醫療榜、基因檢測榜雙冠軍。行業銷售額與單品銷售額均排名第一,整個618期間,“常衛清”在直營電商平臺累計銷售量突破5000份。
這是在大眾消費領域的戰績,也是切實走向院外市場的一大步。
諾輝健康的研發管線
除了常衛清,諾輝健康也在布局其它管線,家庭自測幽門螺桿菌的“幽幽管”預計將于今年獲批三類醫療證,宮頸癌的篩查產品也會開展前瞻性臨床研究。與“常衛清”幾千人的入組規模不同,宮頸癌篩查產品的規模預計達到3到5萬人,如果一切順利,有望在2025年拿下另一張早篩證。
長跑,仍在繼續。
設計丨時光
運營丨林夕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