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飛利浦逐漸剝離非醫療業務,轉型決心非常明確 文丨胡香赟 2005年12月6日,歐洲冠軍聯賽E組最后一輪,荷甲埃因霍溫隊對陣土耳其勁旅費內巴切隊。 開賽之前,埃因霍溫舉行了一場特別的儀式:全體球員臂帶黑紗,同全場三萬余名觀眾一起默哀一分鐘,以致
2005年12月6日,歐洲冠軍聯賽E組最后一輪,荷甲埃因霍溫隊對陣土耳其勁旅費內巴切隊。
開賽之前,埃因霍溫舉行了一場特別的儀式:全體球員臂帶黑紗,同全場三萬余名觀眾一起默哀一分鐘,以致敬在前一天去世的百歲老人。這位老人名叫弗里茨·飛利浦,荷蘭飛利浦集團的第四代掌門人。他更出名的頭銜是“荷蘭的辛德勒”。

PSV在主場向弗里茨·飛利浦先生致意(圖源網絡)
埃因霍溫隊真正的俱樂部名字叫做PSV,即Philips Sport Vereniging,同德甲勒沃庫森一樣,埃因霍溫在足球界被稱為“廠隊”:勒沃庫森隊的支持方是德國拜耳,而埃因霍溫隊背后的出資方正是飛利浦集團。
二戰前夕,納粹德國不斷對周邊國家進行小范圍的挑釁。飛利浦基團的負責人預感到戰爭一觸即發,于是一面陸續轉移公司的資產和研發設備,一面組織董事會核心成員逃亡美國避難。
但走不掉的工人和工廠怎么辦?
時年35歲的弗里茨·飛利浦臨危受命,留守荷蘭大本營,確保“公司和員工在納粹占領期間能夠存活下來”。德軍占領家鄉之后,弗里茨代表飛利浦表面上“效忠元首”,最低限度為德軍生產燈泡等物資。同時,弗里茨與納粹達成協議,在猶太人集中營建立工廠,保住了382名猶太工人。1996年,他被以色列政府授予“國際義人”勛章。
1961年,弗利茨正式接管飛利浦集團。在隨后的十年里,他帶領飛利浦實現了400%的營業額突破,從一家小工廠向全球性的跨國企業不斷邁進。他被埃因霍溫人民親切地稱為“弗利茨先生”。
飛利浦從1891年做燈泡起家,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公司。小到剃須刀,大到軍工產品,飛利浦幾乎無所不做。醫療健康領域中,飛利浦更是全球最大的醫療設備制造商之一。
但是,這樣一家世界級的企業也會有危機。近期,飛利浦宣布全球召回400萬臺呼吸機,成為話題熱點。這樣大規模的召回在醫療設備領域前所未有,飛利浦的形象可能會大受影響。
正在全面轉型醫療健康領域的飛利浦,如今走到了十字路口。
01 燈泡起家,“巨頭”圍堵下艱難脫身
飛利浦曾是當之無愧的照明界領軍者。據廣發證券統計,2009年至2014年間,飛利浦照明業務曾連續6年排名全球第一。
但鮮有人知道,領軍者誕生在一間地下室里。
1891年,年輕的杰拉德·飛利浦在父親的支持下,與同學在父母家的地下室開始做燈泡,1895年,弟弟安東·飛利浦也加入了大哥的公司。彼時,距離愛迪生成功發明白熾燈并投入生產已經過去10年,但尋找到成本低廉且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的燈絲仍是一個未解決的難題。

飛利浦博物館重現當年飛利浦燈泡工廠內部(圖源網絡)
飛利浦起家的地方就是埃因霍溫,在杰拉德等人決定在此建立工廠生產燈泡后,這座面積僅有88.85平方公里的小城的命運便與飛利浦緊緊聯系在一起。如今,飛利浦照明所在的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是“世界上最智慧的園區”,全歐洲最重要的科技大腦。
今天埃因霍溫很多標志性建筑都是飛利浦公司留下的,許多家庭甚至曾世代為飛利浦工作。
1945年,飛利浦家族經歷二戰、重回荷蘭后,據說城市居民“揮舞著荷蘭國旗,穿著橘色的服裝,高舉安東的照片上街游行慶祝”。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初次創業的杰拉德和安東盡管在技術上有所突破,卻終因成本高、產量差,市場普及度低等原因,面臨破產和倒閉的風險。
那時,歐洲人更認可德國的西門子和AEG公司生產的燈泡:貴,但質量好。而在國際照明市場上,這兩家公司和美國通用電氣一起,三分全球市場,坐擁大量燈泡專利。
對此,安東皺眉:靠蠻干也爭不過啊。
在那個尚未樹立版權保護意識的年代,安東像每一個做著“莆田鞋”的小商人一樣,做起了“復制”的生意。1911年,安東遠赴美國,通過各種手段從愛迪生的通用電氣公司拿到了最新的鎢絲燈泡技術,并將它帶回荷蘭。
然而出來混,遲早要還。“復制”策略讓飛利浦嘗到了甜頭,也帶來了麻煩。
1911年至1912年間,包括西門子在內的三家德國照明公司聯手,起訴飛利浦公司侵害鎢絲燈泡專利,要求飛利浦必須取得聯盟的專利授權,并減少將近一半的市場銷售。
但是,飛利浦的路也并沒有完全被堵死。盡管也對這個剽竊技術的“小偷”恨得牙癢癢,但受制于反托拉斯法,大洋彼岸的通用電氣雖然最吃虧,但沒法對飛利浦下狠手。
安東·飛利浦在通用電氣的猶豫中嗅到一生機:他一面拖延著審判,一面將公司的銷售重心從歐洲轉移至美國,從而避開了西門子與AEG的圍追堵截,“協助”通用電氣規避反托拉斯法的風險,也為自己求得一線生機。
1912年,死里逃生的飛利浦在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證券代碼“LIGHT”。(英文“光”的意思)。
02 電子帝國的崛起之路
“專利戰”讓飛利浦意識到,一味地從事“復制”,遲早會栽跟頭。
尤其是1913年,通用電氣再度實現技術創新,推出灌了惰性氣體的新式燈泡。相較之前的鎢絲燈泡而言,這一產品不僅壽命更長,且消耗的能源也更低。
盡管已經過去了百年,今天的我們仍能感受到當年安東的崩潰:自己費盡心思偷回來的新技術,只過了兩年就沒了優勢。
但得益于此,杰拉德與安東兩兄弟開始反思飛利浦一直以來的經營模式。痛定思過,決心向創新研發轉型。為此,他們為公司成立了專門進行物理與化學研究的實驗室NatLab(Natuurkundig Laboratorium),也就是著名的Philips Research的前身,邀請萊登大學的Gilles Holst博士坐鎮主持。
早期,實驗室的工作集中在改進白熾燈技術上。但隨著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展,氣體放電燈、X光管、無線電閥門等項目均被納入到研發之中。
根據飛利浦官方公布的資料,正是在這個實驗室里面,Gilles Holst意識到真空技術可以擴展到X射線領域,并由此奠定了飛利浦醫療事業發展的基礎。

飛利浦產品研發部分重要節點(健識局整理)
得益于Philips Research的支持,20世紀中后期,飛利浦開始了由單一的照明業務向半導體、消費電子,醫療器械等領域一體化的電子帝國方向發展。
這一時期,飛利浦產品在全球市場上的占比份額亦如它的研發目標一樣雄心勃勃。數據顯示,至1984年,飛利浦在全球范圍內已出售共計1億臺電視機,成為全歐洲第一、全球第三大的電視機廠商。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末,經過百年沉淀,飛利浦終于攀至頂點。據飛利浦年報顯示,2000年,飛利浦集團的總營業收入379億歐元,凈利潤96億歐元,這一年也是飛利浦業績的歷史最高峰。

數據來源:飛利浦年報
跨入新一個世紀時,消費電子、半導體和照明業務是飛利浦三大主要應收部門,而且這三個領域中,飛利浦都處在全球領先的位置上。
03 溥儀用過,中國老百姓也用過
2005年,時任飛利浦中國區總裁張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講了一段有關“飛利浦進故宮”的軼事。后來,這個故事在坊間被流傳出一個十分生動的版本:
20世紀20年代,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飛利浦生產的一臺X光設備被運送至紫禁城,供清朝皇室檢查身體之用。
飛利浦是在1920年代才開始在美國生產醫用X射線設備的。那時候,辛亥革命已經過去了10年,末代皇帝溥儀那時倒有可能還在故宮里,要到1924年馮玉祥反戈一擊之后,才正式搬離紫禁城。
張玥說的這個故事真假未辯,但有據可查的是,1923年,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就已經成立放射科,梁鐸擔任主任,采購的X光機正是來自飛利浦。可以說,飛利浦這家誕生在歐洲小國的企業從創立之初,就沒把目光局限在荷蘭境內。
19世紀末,初掌飛利浦銷售業務的安東·飛利浦很快就意識到,相較于德國西門子等擁有龐大母國市場的競爭者而言,荷蘭的燈泡市場規模小,不足以支撐起潛力巨大的燈泡產業。想要拓展銷量,飛利浦唯一的出路就是國外市場。
1989年,只會講荷蘭語的安東孤注一擲,踏上了去往俄羅斯的旅程。在對市場和客戶進行細致的調查和宣傳后,安東首戰告捷:一位陸軍元帥曾“一次性訂購5萬只燈泡用于裝飾冬宮的水晶吊燈”。
也正是在這一年,飛利浦的燈泡銷售量首次突破100萬只。
外部市場上取得的成就讓飛利浦更加堅信這一策略的正確性。與此同時,在持續的對外銷售和投資中,飛利浦也不斷尋找著最具潛力的一塊兒市場。
中國,成為最后的的答案。
中國在上個世紀曾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封閉。改革開放啟動的時候,正是國際醫療影像設備大爆發的時期。多層螺旋CT、數字X光機、核磁共振等設備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被發明的。中國打開國門后,醫學技術迅速與國際接軌,意味著醫學檢查設備的大規模應用。
1985年,在闊別中國六十多年后,飛利浦重新回到這個神奇的東方國度。那個年代,飛利浦電視機、飛利浦小家電、飛利浦手機成為消費者眼中質量的代名詞。但普通人不了解的是,飛利浦的醫療設備從那時起也陸續進入中國,并逐漸占據醫院設備科的主流。
2001年,飛利浦以11億美元收購了馬可尼,將CT和磁共振業務納入其醫療系統中。從此奠定了其醫療設備的霸主地位。
中國的大型醫療設備市場70%左右由GE醫療、飛利浦、西門子、東芝等國際巨頭把持,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解放后,我國放射領域開始不斷研發大型設備,五十年代開始,萬東醫療、上海精密醫療器械廠、汕頭超聲儀器研究所等均有X光機、B超等自主設備問世。但在高端的CT、核磁領域,國際大企業控制的局面一時難以打破。
飛利浦伴隨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逐漸登上行業主流。自2011年開始,中國已經成為飛利浦全球第二大市場,飛利浦的醫療器械、視聽產品、個人護理、照明等主要領域的各類產品基本已經全面覆蓋中國國內市場。
健識局統計發現,近五年來,除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有所下降外,飛利浦在華營收基本持穩定增長的態勢,且占全球年度營收總額的分量也不斷上漲。

數據來源:飛利浦年報
早在2011年時,飛利浦就將6個業務部門的全球或區域總部改設至中國,飛利浦將中國打造為荷蘭之外的唯一一個“本土市場”的戰略不斷變得清晰。
04 飛利浦需要一場“減負”
在全球范圍內,飛利浦的電子帝國卻不像中國市場那樣蒸蒸日上。
飛利浦繁雜的產品線模糊了企業的品牌形象,集團內部長期存在官僚問題。這使得世紀之交,在電子產業集體爆冷的過程中,飛利浦也走入了下滑通道。
2001年,紅極一時的飛利浦從頂峰跌落至低谷,虧損金額飚至24.75億元。
沉疴已久,飛利浦自己不是沒嘗試過自救。1980和1990年代,飛利浦屢次試圖通過拆分或砍掉經營不善、效益不佳的部門進行“瘦身”,從而緩解過度“侵略”遺留下來的問題。
曾有外媒公開對此進行戲謔:“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飛利浦轉型故事的版本就像它生產的電動剃須刀品種一樣多,但結果都不盡如人意。”盡管措辭夸張,但也道出其屢次轉型不成的窘境。
真正的改變要從柯慈雷接手飛利浦開始算起。
軍人出身的柯慈雷將果斷的作風延續到企業管理之中。2001年4月30日,他正式就任飛利浦全球總裁。上任伊始,柯慈雷便通過加強部門間合作,精簡部門、剝離非核心業務,以及整頓飛利浦“過于老化、荷蘭化、男性化”的企業文化三大舉措,對飛利浦進行再造。
從那時候起,飛利浦開始逐步剝離100年來陸續開發出的產品線。
2000年以來,部分被飛利浦剝離的業務內容(健識局通過公開資料整理)
三年后,飛利浦從成立百年來最嚴重的虧損狀態中走出,躍進美國《商業周刊》全球百大品牌排行的第53名,品牌價值從37.1億歐元增長至50億歐元,增幅達33%以上。
“瘦身”是手段,不是目的。柯慈雷的最終目標,是讓這家老牌電子企業以醫療科技公司的形象重新站回商業舞臺中央。
2005年年末,柯慈雷從阿姆斯特丹遠赴芝加哥參加北美放射醫療科學展,為飛利浦轉向電子醫療設備研發制造布局。在柯慈雷看來,隨著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強,醫療保健將成為未來10年的發展趨勢。而飛利浦必須趕上這波浪潮。
受柯慈雷的影響,下一任繼任者萬豪敦在布局醫療領域這條路上走得更加堅定。為此,他甚至不顧“老飛利浦人”的抗議,在2014年拆分飛利浦集團,將飛利浦起家的照明業務獨立,并在隨后的幾年不斷出售照明業務的股份。
2021年3月底,萬豪敦再次做出令外界震驚的決定,以37億歐元的價格將飛利浦家電業務出售給高瓴資本,以確保飛利浦未來的發展重點能夠更“聚焦在健康科技領域”。飛利浦全面轉向醫療健康,已經無法回頭。這一決策至少從今天來看,是非常明智的。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飛利浦的業務已被整合至診斷和治療、關聯護理與醫療信息化、個人健康三個事業群內。
20年前,連自己員工都搞不清“飛利浦是什么”。如今的飛利浦更加清爽,也更加專注。從照明、到家電,再到醫療,飛利浦能否復現“照明霸主”時期的地位和影響,仍有待時間的檢驗。
設計丨時光
運營丨尚景萱
制表丨胡香赟 小刺猬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文丨胡香赟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