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藥物的強制增長,讓跨國藥企排名高枕無憂 文丨小米 醫藥市場“冰火交融”,全球藥企50強座次重排。 6月11日,美國《制藥經理人雜志》公布了2021年全球制藥企業TOP50榜單。羅氏以474.92億美元年銷售額再次奪魁,諾華、艾伯維緊隨其后,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
醫藥市場“冰火交融”,全球藥企50強座次重排。
6月11日,美國《制藥經理人雜志》公布了2021年全球制藥企業TOP50榜單。羅氏以474.92億美元年銷售額再次奪魁,諾華、艾伯維緊隨其后,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排名前六的藥企均突破了400億美元大關。BMS、武田、默克等名次較大提升,輝瑞等則明顯下滑。依靠核心重點藥物的研發,外資藥企長期占領榜單前十。

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白藥、中國生物(正大天晴)、恒瑞醫藥、上海醫藥以及石藥集團也進入了50強榜單,分別排在34名、38名、40名、42名和44名。其中,石藥集團是首次入圍該榜單。
全球制藥企業TOP50榜單首發于2000年,迄今已有21年歷史。和中國工信部頒布的“醫藥工業百強榜”類似,該榜單只統計醫藥工業收入,堪稱醫藥行業的“財富500強榜單”。
近年來,隨著全球藥企重組并購,榜單也發生了巨變。比如,輝瑞繼2020年跌落榜首之后,今年排名進一步下滑到第8名;而武田制藥在完成對夏爾的收購之后,排名上升至第10名。
業內普遍認為,隨著全球醫藥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跨國藥企之間的大規模并購、重磅藥物的陸續獲批,今后醫藥行業的洗牌也會加速。
01中國藥企排名躥升,石藥首次進入50強
在歷經一致性評價、新藥創新等藥品改革之后,中國醫藥行業的集中度在上升。這一點從全球藥企排名中就能看出來。
恒瑞醫藥和以中國生物制藥為上市主體的正大制藥集團2019年首次進入全球制藥企業50強榜單。此后,上海醫藥、云南白藥和石藥集團也陸續進入榜單。
這一系列變化是中國醫藥產業逐漸實現產業升級的縮影。今年5月,美國制藥經理人雜志曾發表《中國:巨人已經醒了》的文章稱,中國藥監局致力于提升藥品審評過程的效率,大量的科學家回國創業。“目前幾乎每個星期都會有一家中國生物企業在港交所或新三板掛牌上市,我們預計這樣的勢頭將不會很快停止”。
艾伯維、阿斯利康和禮來等跨國藥企都注意到中國正在發生的產業變化。該文章稱:在過去的25年中,中國絕對清醒了。

雖然本次TOP50中的5家中國藥企處方藥銷售額均突破了32億美元,但它們與頂級跨國藥企還存在著較大差距。以研發為例,上述5家國內藥企的研發費用之和僅為20.14億美元,而羅氏一家的研發投入就超過100億美元。
中國醫藥市場龐大,藥企的研發短板一時間還難以體現在業績上。有分析數據顯示,中國藥品市場規模到2023年將達1618億美元。隨著競爭加劇,創新藥企將占領市場先機,目前的市場座次還將重新排序。
02重磅藥物強勢增長,跨國藥企業績不再靠并購
從全球范圍來看,過去跨國藥企尋求通過并購重組來擴大規模,而近幾年則更注重于內生的業績增長。
羅氏目前排在第一名,這得益于旗下治療多發性硬化癥的單克隆抗體Ocrevus的強勢增長,2020年該藥品銷售額高達46億美元。諾華穩居第二,依靠的是諾欣妥25億美元的年銷售額。
艾伯維的修美樂,默沙東的可瑞達(K藥)以及賽諾菲的達必妥……這些重磅藥物都使其所在公司獲得不俗的業績。
德勤咨詢的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4年,全球處方藥銷售額的復合增長率預計為6.9%。今后全球醫藥市場的格局,將取決于各家重磅藥物的爭斗。
這一市場格局對創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持續創新能力。國內企業靠一兩個品種取得一次性突破的例子并不少見,持續創新才有可能培養真正的內在實力。
今年5月,作為K藥最強勁的對手之一,施貴寶公司旗下歐狄沃的新適應癥再獲美國食藥監局的上市批準。而渤健的阿爾茨海默癥新藥也獲得了美國的上市批準,這都是多年持續不斷研發的結果。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新藥審評審批的提速,未來2-3年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全球新藥進入到中國市場。百濟神州與諾華就其PD-1藥物達成22億美元的全球化合作,君實、復宏漢霖也紛紛選擇跨境出海。
有分析人士指出,商業戰略的變化、產品的專利期保護、熱點適應癥的擴展、投資并購擴充產品線、仿制藥的沖擊等,都是影響今后藥企排名的因素。
· END ·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文丨小米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