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了英國和印度兩種突變株“長處”的混合變種,首度在越南被發現。 這則消息出自越南衛生部5月29日的一次公開視頻會議。 “感染后病毒會在人體咽喉部快速復制”,“可以大量擴散到周圍環境,能在空氣中快速傳播”,“非常危險”……越南衛生部部長阮青龍接
結合了英國和印度兩種突變株“長處”的混合變種,首度在越南被發現。
這則消息出自越南衛生部5月29日的一次公開視頻會議。
“感染后病毒會在人體咽喉部快速復制”,“可以大量擴散到周圍環境,能在空氣中快速傳播”,“非常危險”……越南衛生部部長阮青龍接連拋出前述判斷。
由于宗教場所和北部工業園區發生大規模聚集性感染,正處于第四波疫情的越南,新增病例數由4月初的每日三五例,增至現在的每天幾百例。
傳染力增強的變異株,在過去兩個月,給東亞疫情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泰國確診病例由月初每日新增幾十例爆增至上千例,最高時達9635例;中國臺灣已連續18天本土每日確診病例過百;發生商場一傳五十、機場一傳二十三社區傳播的新加坡,一度中斷解封,收緊限制措施。
上述各地區均檢測出了英國突變株和印度突變株。英國突變株傳播力較原始毒株增強50%,印度突變株則比英國突變株的基礎上又高出了50%。
而越南新發現的混合變種,在越南官方和媒體報道中被認為比已知的變種傳播力更強。
越南出現的混合變種是否真能“在空氣中快速傳播”?空氣傳播意味著什么?如果病毒進一步進化,防控措施還能有效阻斷疫情嗎?
越南“混合變種”傳播力更強?
“新變種是印度變異株,卻攜帶最初屬于英國突變株的變異位點”,阮青龍是根據越南中央衛生與流行病學研究所副所長的研究成果做出上述報告的。
根據越南衛生部官網消息,研究人員從部分病毒樣本中發現了新變異毒株,與其他印度突變株不同的是,這些病毒樣本中發現了Y144缺失——一種最初發生在英國突變株中的變異。
缺失了Y144且易在“空氣中傳播”的所謂“混合變種”,是否真的如越南官方所說是一種傳播能力更強、更具有威脅的變異毒株?
多名專家給出的答案是,暫時還沒有看到證據。
“沒有任何論文或數據能證明它的傳播力增強,”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張洪濤對八點健聞解釋,“世界范圍內,每天在印度突變株B.1.617.2基礎上發生一個點突變,以及所謂的雙突變、三突變的新病毒不計其數。”
在張洪濤看來,判定越南新突變病毒傳播力是否提高,至少要有體外實驗數據證明“這個變異病毒的確比其他病毒感染能力強”。
世界衛生組織與各國相關部門或組織合作,檢測全球范圍內的病毒變異情況。根據不同的標準,世衛組織將可能對全球衛生產生威脅的突變毒株分為兩類——有待觀察的變種 (VOI) 和必須關注的變種 (VOC)。
有待觀察的變種是指可引起社區傳播、傳播集群,或在多國發現的變異病毒;
必須關注的變種是指傳播力、毒力增強,或使現有檢測、治療方法、疫苗效果降低的變異毒株。
5月11日,印度突變株B.1.617.2由有待觀察的變種 (VOI) 升級為必須關注的變種 (VOC)。
此前,英國官方根據模型預測,印度突變株比英國突變株傳播力高出50%。
目前,越南突變株既不屬于有待觀察的變種,也不屬于必須關注的變種,更沒有任何實驗或模擬數據。
并不是所有的變異都值得關注,多國都報告了具有新突變的毒株,但能形成流行毒株的很少,科普作家、愛博物聯合創始人冷哲向八點健聞介紹,“要在不同群體,或者超過一定人群比例里,都發現某種攜帶特定突變的病毒毒株,才能認為這是一種具有不同特征的不同毒株。”
越南方面尚未公布該突變株在全國范圍內的占比。
世衛組織發言人瑪麗亞·范·克爾科夫(Maria Van Kerkhove)表態稱,越南新發現的變異病毒,有可能是攜帶新突變位點的印度變異株B.1.617.2,并表示會進一步對該變異病毒進行評估。
“在空氣中迅速傳播”意味著什么?
據越南官方和多家媒體報道,越南“混合突變株”的一大特征是能“在空氣中迅速傳播”。
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張玉蛟教授告訴八點健聞,新冠病毒可以通過空氣傳播早有定論,并不是從越南“混合突變株”開始的。
2020年3月,世衛組織認為,“在實施產生氣溶膠的醫療程序中”,空氣傳播有可能發生。

△ 疫情之下,市民戴著口罩鍛煉身體。圖片來自人民視覺。
當時科學界并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在一般情況下,哪怕在通風不順暢的環境中,會發生空氣傳播。
2020年7月6日,來自32個國家的239位科學家聯名發文,呼吁采取措施減少新冠病毒的空氣傳播,因為他們終于搜集到了證據。
文中寫道,署名的科學家們可以“毫無疑問地”證明,病毒經傳染源呼氣、交談或咳嗽釋放后,形成的微滴(或氣溶膠)可以懸浮在空氣中,可以飄出1-2m,感染其他人。
7月9日,世衛組織發布了新版新冠預防簡報,報告中的空氣傳播部分,除了產生氣溶膠的醫療程序外,還增加了在通風不暢室內環境中,有可能會發生的空氣傳播,但是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
直到今年4月30日更新的問答中,世衛組織才明確承認,除飛沫傳播和直接傳播外,“在通風不良和/或擁擠的室內環境中,氣溶膠可以懸浮在空氣中或超過 1 米進行遠距離傳播”,人們如果長時間暴露在這樣的環境中,可能會被新冠病毒感染。
幾百位專家長達10個月的反復討論,終于確定了新冠病毒在某些條件下可以通過空氣傳播。
一種新的分類方法認為,新冠病毒屬于“機會性空氣傳播”——通風不足、充分暴露的條件下才有可能發生感染。
相比之下,“在空氣中迅速傳播”更像是“毒氣”,一經釋放,周圍人便會立刻中招。
為了驗證香港淘大花園SARS疫情因空氣傳播而起,研究人員采用液壓氣溶膠實驗,結合流行病學模型,模擬了SARS在該小區的傳播情況,結果證明確提示該起住宅小區疫情暴發涉及空氣傳播途徑。
實際上,越南官方并沒有給出任何實證來證明,當地某處疫情因空氣傳播而起,“迅速”更是無從談起。
即便越南突變株真能“在空氣中迅速傳播”,冷哲認為,“這和以前也沒什么不一樣,不過是傳播力增強的老話題。”
張玉蛟教授告訴八點健聞,傳播力增強,是病毒自然進化的規律,“是流行病的一個固有特點”。
“即便病毒的傳染力增強了,也不至于夸張到擋不住的地步”,實際上,“還沒有任何論文或數據能證明它的傳播力增強”,張洪濤告訴八點健聞。
疫情爆發,新增病例久居高位,支柱產業停擺,疫苗供給不足,祭出一株傳播力夸張到無可抵擋的變異病毒,更有“甩鍋”之嫌,香港大學的病毒學家金冬雁認為,越南官方“推卸責任的成分居多”。
病毒越來越能傳,防控措施還有效嗎?
被世衛組織列為“須關注變種”的四大變異毒株,巴西突變株、南非突變株、英國及印度突變株,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傳播力增強。
傳播能力增強本來就是新冠病毒的進化規律,如果最后證實越南混合變種在英印突變株基礎上,傳播力進一步增強,是否會導致現行防控措施的失效?
多名接受采訪的專家都對此持較為樂觀的態度,外來突變毒株“完全是可防可控的”,現有的常規防控措施“沒理由防不住”。
“即便病毒的傳染力增強了,張洪濤補充道,“戴口罩依然是有效的。”
變異也不會影響把守防控鏈條前端環節的核酸檢測的有效性。
華大基因傳染病首席科學家陳唯軍告訴八點健聞,“變異位點和核酸檢測的作用位點不在一個區,目前99%以上的核酸檢測試劑都不受影響”。
因此,從源頭來看,病毒變異對“入境排查+隔離+核酸檢測”的篩查模式不會有太大影響。
造成疫情防控不確定性的主要根源,仍在于無癥狀感染者和超長潛伏期感染者。
新冠病毒的復雜性,決定了防控措施在技術層面無法百分百杜絕感染。社會和政策層面的防護,對阻斷傳染仍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 圖片來自人民視覺。
有專家認為,此次東南亞疫情反彈,更大的疏漏就在于人們放松了對新冠病毒的警惕。
不再嚴格的隔離酒店管理、逐漸放寬的管控措施,居民日漸忽視的日常防護,都給了病毒可乘之機。
疫苗,仍然是最后的希望
病毒變異帶來的最大挑戰,是疫苗的有效性。
從已有研究結果來看,病毒大部分關鍵變異位點位于S蛋白區,這是新冠疫苗的主要作用靶點。
南非突變株就曾使牛津、Novavax、強生、輝瑞以及Moderna等多款疫苗的保護效力大幅降低,不過仍在可對人群產生保護屏障的范圍內。
此外,疫苗能有效降低重癥率,從而避免醫療擠兌。
“新冠肺炎重癥率高,一旦出現大規模感染,很容易發生醫療擠兌,”張洪濤解釋,“如果人們都接種了2針疫苗,即便有大規模疫情,重癥率不高的話,感染者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療。”
發生印度突變株較大規模感染的廣州,疫苗接種率雖然達到了66%,但完成2針注射的人只有20%,張洪濤說,“兩針的效價更高。”
有了較高的接種率,無癥狀和超長潛伏期感染者等偶發性因素,就可能得到根本解決。
曾試圖依靠自然群體免疫戰勝疫情、疫苗接種率3%的人口大國印度,目前醫療資源已經穿底。據BBC報道,由于醫院人滿為患,印度新冠患者被迫家中自救,氧氣瓶價格暴漲10倍,依然供不應求。
“最有效的防控還是要靠疫苗,”汕頭大學的病毒學家常榮山說。
在全球疫情反復肆虐的當下,面對巨大的防控壓力,疫苗仍然是“救命稻草”。
于煥煥|撰稿
徐卓君、陳思|責編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