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精準醫療或正在開啟癌癥治療新篇章,如今腫瘤治療正在從對“癥”治療向對“基因”治療轉變。 基因檢測行業在過去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五年,其中,十四五規劃國家提出的創新發展戰略為醫療行業發展注入強進動力,基因行業將迎來黃金時代。
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精準醫療或正在開啟癌癥治療新篇章,如今腫瘤治療正在從對“癥”治療向對“基因”治療轉變。
基因檢測行業在過去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五年,其中,十四五規劃國家提出的創新發展戰略為醫療行業發展注入強進動力,基因行業將迎來黃金時代。
但這個行業依舊面臨一些問題:腫瘤精準診療的未來如何發展?如何使基因檢測的研究成果為患者服務?如何做好診療一體化?如何做到對疾病的精準監測和全程管理?
在至本互聯網醫院總經理路濤看來,腫瘤診療精準化的推進,從另一個角度,又在助力臨床醫生更快地完成知識迭代,在這個過程中,腫瘤精準醫療企業可以基于海量的真實世界生物數據提供醫生工具,高效地輸出優質的腫瘤個性化診療方案。“或許3~5年后,精準醫療會帶來成千上萬種腫瘤治療方案。如果僅憑臨床醫生現有知識體系,將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出合理化的治療方案。”路濤向動脈網表示,“腫瘤醫生需要智能化的工具。”
數據賦能互聯網腫瘤精準診療,打通上下游產業鏈
4月中旬,路濤作為第五屆未來醫療100強大會互聯網醫療創新論壇的嘉賓,分享了至本醫療基于腫瘤精準醫療和互聯網技術構建腫瘤診療閉環的思考和探索。
盡管基因檢測已經極大改變了腫瘤診療實踐,在臨床中,理解基于這項新技術的新治療方案、并參與特定方案的優化,對于許多腫瘤醫生而言十分艱難,建立相關的患者認知就更難,這就要求專業從事腫瘤精準醫療的企業基于多組學的大數據提供更多元的服務和工具,讓精準醫療惠及更多的腫瘤醫患。“這是至本醫療發力互聯網醫院的背景和初衷。”路濤表示。
近年來,隨著真實世界數據的不斷積累,我們也看到許多腫瘤精準醫療服務商紛紛主動需求更加深度地參與到腫瘤診療閉環中的有益嘗試。
例如,有的醫療支付創新企業將腫瘤基因檢測作為藥品福利的組成部分,當患者使用特定藥品數量閾值后,減免用藥所需的伴隨診斷基因檢測服務費用。有的腫瘤患者社區整合腫瘤基因檢測和創新醫療支付資源,提升患者面對海內外醫療機構、醫藥等醫療供給側的議價能力,并減少信息不對稱;有的互聯網醫生平臺聯合基因檢測服務商,上線腫瘤基因咨詢云診室;也有的腫瘤基因檢測服務商聯合醫療數字化營銷平臺,打造特定瘤種的診療一體化平臺和以患者為中心的閉環營銷體系……
顯然,腫瘤基因檢測服務商早已是腫瘤診療生態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
作為國內首家推出專注于腫瘤精準診療的互聯網醫院,至本醫療在商業模式上不斷創新和探索。“至本互聯網醫院”的誕生,就是精準診療全生態圈中的重要一環。作為中國首個獲得互聯網醫院牌照的精準診療公司,成立起來,至本互聯網醫院利用科技和創新模式,通過數據驅動,成為鏈接醫患雙方、連接產業上下游的互聯網精準診療平臺,最終高效和精準地進行患者與醫療資源之間的匹配。
在至本互聯網醫院,患者可以通過基因檢測、在線會診、臨床入組及用藥、患者隨訪、醫保支付等服務,獲得全面準確的個體化精診療解決方案,實現對疾病的全程管理。至本互聯網醫院的目標就是利用科技和創新模式,通過線下資源(臨床檢測腫瘤患者/腫瘤醫生等)向線上轉移,成為鏈接醫患雙方、連接產業上下游的互聯網精準診療平臺,通過數據驅動,最終高效和精準地進行患者與醫療資源之間的匹配。
通過數據驅動的核心,一個從基因檢測到個體化精準診療,從在線會診到患者全程管理;從臨床入組到醫保支付,從數據中心到新藥研發,閉環的精準診療宏圖躍然呈現。
探路:深度垂直,資源整合,從生態參與者到平臺構建者
一直以來,至本醫療保持了在專業技術能力方面的快速迭代,先后獲得國際標準的CLIA、CAP實驗室認證和數十項專利技術、在國內首推DNA+RNA檢測、打造國內首款基于NGS技術的NTRK融合基因檢測伴隨診斷產品,積累了數萬例真實世界腫瘤精準醫學數據。
與此同時,至本醫療也在不斷創新腫瘤基因檢測服務的商業模式,探索提高這項前沿技術的可及性。其中,在互聯網醫療模式上,至本醫療就傾注了極大的努力,深度整合人、財、物資源,形成了垂直的腫瘤專科互聯網醫院服務能力,完成了從腫瘤診療閉環生態的參與者到平臺構建者的躍遷。
上線以來,至本互聯網醫院已經陸續吸引超過5000名腫瘤醫生入駐,與國內500多家腫瘤醫院合作。在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國期間,至本互聯網醫院開始深度參與腫瘤診療的閉環生態,通過與諾惠醫療、良醫匯及國藥控股旗下的“SPS+專業藥房”合作,整合各自的腫瘤基因檢測和數據服務能力、患者疾病管理服務經驗、腫瘤專家資源和腫瘤藥物供應鏈能力,為腫瘤患者提供從在線專家答疑、在線基因檢測購買及報告解讀到免費送藥的線上/線下服務。
此后,至本醫療整合多年腫瘤基因檢測服務積累的院內醫療資源、基因組學數據庫和相關技術能力,輸出平臺化的腫瘤專科互聯網醫院服務。目前已形成以NGS檢測、個體化精準診療解決方案、線上會診問診、臨床入組及隨訪、患者全程管理、保險支付等為主要版塊的、完善的診療平臺。
具體而言,至本互聯網醫院提供在線問診、腫瘤基因檢測報告查詢與解讀、腫瘤專家在線會診、臨床試驗患者招募、院外隨訪等業務。據路濤介紹,腫瘤專家在線會診是至本互聯網醫院的特色板塊,也是至本醫療將腫瘤基因檢測數據與臨床專家資源深度融合的重要體現。
目前,至本互聯網醫院的腫瘤專家在線會診包含國際分子病理在線會診和國際腫瘤分子診療兩大服務模塊。
其中,國際分子病理在線會診由至本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王堅教授、周曉燕教授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波教授領銜的國內頂級病理專家聯合推出,基于至本數萬例腫瘤基因變異精準檢測數據和全瘤種等真實世界研究數據,為臨床診療提供支持和幫助。國際腫瘤分子診療是至本互聯網醫院與美國知名危重疑難疾病醫療機構MORE Health愛醫傳遞合作打造的基于NGS 檢測的中美精準診療服務平臺,MTB依托國際頂級醫療資源,為更多中國用戶提供國際分子腫瘤會診等更多醫療健康領域的優質醫療定制化服務。
隨著功能的迭代和對患者需求認知的不斷細化,至本互聯網醫院仍在持續疊加更多的服務模塊。
聚焦:全程管理,互聯網醫療為腫瘤精準醫療帶來新的可能
路濤指出,惡性腫瘤作為一項重大疾病的本質決定其“重服務”的特征,至本互聯網所提供的服務與互聯網醫療大平臺聚焦在線輕問診的區別很大。“腫瘤基因檢測是至本醫療的傳統優勢業務,也是至本互聯網醫院的關鍵底色。”路濤表示,“這就決定了我們面對的是對醫療時長、醫療質量都存在剛需的中晚期重癥患者,流量相對集中,獲取難度也不大。而真正的難點在于如何把垂直服務嵌入到互聯網醫院中,并且讓醫生和患者都準確理解這種深度服務。”
路濤坦言,盡管在多個案例中看到了互聯網醫療與腫瘤精準醫療相結合讓醫生和患者獲益,至本互聯網醫院仍在探路,包括嘗試深度治理臨床和生物大數據、開發人工智能算法,為醫生提供更智能的分析和決策工具,也讓患者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治療方案。“在大醫院,醫生能夠給予單個患者的診療時間很短,與腫瘤患者的需求不匹配。至本互聯網醫院的解決思路是,讓醫生把短暫的線下交互時間用來建立患者的信任,更深層次的醫療服務則放到線上,用更長的時間去提供。”路濤說。
此外,路濤認為,腫瘤全程病情管理是未來趨勢。通常,即便腫瘤患者只剩下2、3年的生存期,他也只會在病情發生進展時才到醫院就診,由此形成的病情信息其實是散點狀分布的。在路濤看來,提升腫瘤患者生存期的生活質量,會極大提升患者獲益,甚至改善預后狀況。而要把這期間的散點信息連接成片,強化院外的專業病情管理,就必然需要數據和互聯網技術。
路濤告訴動脈網,雖然至本互聯網醫院現階段仍是工具化的存在,隨著惡性腫瘤的慢病化發展,和腫瘤精準互聯網醫療平臺生態的逐漸豐富和規范化的醫療數據互聯互通,未來其在腫瘤精準診療閉環中的重要性會逐漸提升。當被問及與互聯網醫療大平臺的未來競爭與合作,路濤表示,或許會基于服務模式的差異化,建立流量和服務的融合合作。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