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零售藥店有望正式承接處方外流 被社會熱議幾個月的創新藥物“進院難”終于有了解決方案,醫藥零售終端將有望接棒,成為創新藥的銷售主力。 5月10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共同發布《關于建立完善國家醫保談判藥品“雙通道”管理機制的指導意見》
今后零售藥店有望正式承接處方外流

被社會熱議幾個月的創新藥物“進院難”終于有了解決方案,醫藥零售終端將有望接棒,成為創新藥的銷售主力。
5月10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共同發布《關于建立完善國家醫保談判藥品“雙通道”管理機制的指導意見》,將零售藥店正式納入談判藥品供應保障范圍,以提高談判藥品可及性。“雙通道”從此將和“兩票制”、“集采”一樣,成為中國醫藥行業今后都繞不開的一個詞。

“雙通道”指的是通過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兩個渠道,滿足談判藥品供應的使用需求,并同步納入醫保支付的機制。
根據《意見》的工作部署,各地醫保部門應該將資質合規、管理規范、信譽良好、布局合理,并且滿足對所售藥品已實現電子追溯等條件的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雙通道”管理,及時主動向社會公開。
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司長黃華波表示,這是首次從國家層面,將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醫保藥品的供應保障范圍,并實行與醫療機構統一的支付政策。
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秘書長、青島易復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光磊表示:“《指導意見》首次對‘雙通道’這種形式進行了完善和梳理,而且強調定點零售藥店要與醫保信息平臺、電子處方流轉平臺等對接,保證電子處方順暢流轉,這是一個非常大的亮點。”
隨著2021年醫保談判藥品落地,醫保支付標準在各銷售終端統一,醫療機構若能真正將慢病診療的工作轉移到院外,零售藥店將能大量承接處方外流的工作。根據IQVIA的研究顯示,2020年中國處方藥市場可能達1.21萬億,其中醫院處方流出量為32%,總金額為3925億。
“雙通道”一旦跑順暢了,處方流出量將會進一步擴大,這正是零售渠道的最大機會。
01 雙通道緩解購藥難,處方真實性成關鍵
對于談判的創新藥物“進院難”問題,其實國家醫保局一直在努力。
通過對全國1400多家醫院的監測。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介紹:2020年醫院配備談判抗癌藥的平均品種數比2019年增加了約15%。17種抗癌藥在醫院的配備量有大幅增長。衛健委明確要求,不能以費用總控、藥占比等理由來影響談判藥品的使用。

但是在老百姓層面,缺藥的感受還是很強烈。每年12月,各大央媒反復播放“靈魂砍價”的內容,宣傳到位幾乎盡人皆知。但患者到了醫院,卻買不到這些創新藥,心理落差之大可想而知。
對此,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藥品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昊向健識局表示:“單個患者就醫體驗被輿論無限放大,在客觀上造成了部分藥品進院達不到群眾預期的現象。”
“雙通道”政策恰好能解決醫保談判品種終端銷售網點不足的尷尬。早在幾年前,四川省和徐州市兩地便開始了“雙通道”的改革探索。
2019年8月,四川省醫保局發布《關于完善國家談判藥品和部分高值藥品支付管理有關政策的通知》,將2017年和2018年兩次醫保談判的37個藥品納入單行支付管理。據四川省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處副處長王怡波介紹,截至目前,全省提供醫保談判藥品已達143種。
徐州市醫保局則將56種抗腫瘤藥物納入專項機制保障范圍,定點醫院和定點藥店分別在徐州已有14家、11家。截止目前,共1.76萬人次享受高值藥品待遇,統籌基金支付5.6億元,實際報銷比例為71.8%。
但是這樣的“雙通道”嘗試,并非萬無一失。馬光磊指出:“原來的雙通道是醫院開出來了處方之后,患者拿著處方去醫院醫保辦蓋完章,再找藥店拿藥。但問題是,藥店無法立刻核驗處方的真實性。”
國家醫保的改革遵循四大方向:真實性、合理性、經濟性和便利性。其中真實性是醫保局最關心的話題。如何保證患者在藥店報銷,不發生騙保等現象?國家醫保局提出了“電子處方流轉平臺”的概念,同時強調引入智能監控,嚴厲打擊騙保。馬光磊認為:“這就要求進入雙通道的零售藥店,必須和醫保的信息平臺形成對接。”
這正是大批零售藥店所一直期盼的事情,這將給零售市場帶來政策利好,直接激活DTP藥房的盈利模式。
02 零售藥店布局DTP,處方流轉平臺價值顯現
根據《DTP藥房專題研究報告2021》數據,2020年DTP藥房銷售規模雖然比2015年翻了2.4倍,但總額只有190億元。電子處方中心的理念無法落地,是制約DTP藥房業務擴張的最大障礙。
易復診一直在致力于建設處方流轉服務平臺。目前已經在甘肅、湖南兩個省,以及其他的11個地級市鋪開了處方流轉平臺。平臺上藥店數量則更多——易復診目前已經與34個全國主流連鎖藥店完成了合作。

保證處方的真實性和可追溯性,正是易復診處方流轉平臺的最大優勢。
易復診近期與沈陽市醫保局的合作,就完全是處方流轉平臺上的“雙通道”模式。也就是說,醫院開出的處方必須進入電子處方中心,通過電子處方中心的核驗,患者才能在零售藥店進行報銷,實現直接在線支付。
在易復診的平臺上,談判藥物占據了相當比例。馬光磊估算,包括沈陽醫保局、梧州醫保局、青島醫保局的合作在內, 2020年差不多有1億的交易額涉及統籌藥品流轉結算。
根據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提供的一項數據顯示,近兩年上市的創新藥,DTP藥房的銷售占比可達90%以上。相比于醫療機構的“進院難”,DTP藥房從創新藥獲批上市到開出首張處方的時間已經縮短至1到2個月。
這又誕生另一個問題:在醫保談判價格壓低的背景下,DTP藥房是否有進一步擴張的動力?
馬光磊認為:“現在藥店的確在分化,隨著處方藥進入薄利時代,為患者持續提供慢病服務已經成為必然。所以要參與處方藥的專業營銷,DTP藥房必然要接受合理的空間。”
不過,各家連鎖藥店依然會積極布局DTP藥房。據健識局不完全統計,2019年國大藥房DTP藥房的門店數量就已達到306家,而華潤集團旗下“醫保全新”的DTP藥房陸續布局150家,就連互聯網“新貴”妙手醫生也在63個城市開設了200家DTP藥房。
另據老百姓大藥房2020年報顯示,公司DTP藥房業務收入達到10.7億元,同比增長36%,遠遠超出公司營收同比增幅19.75%。
跑馬圈地的時代,在紛紛搶灘掘金的DTP藥房背后,易復診這樣的處方流轉平臺優勢會很明顯。而且,面對價格談判中注射劑增多的情況,易復診早就做過很多具體實現場景的探索, “如何確保注射劑在運輸過程不直接接觸患者,以及拿回醫院后確保全流程可控,這方面我們此前就做了很多工作。對于針劑,易復診通過處方平臺,實現現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三流獨立和三流統一。”
做好處方流轉平臺的建設,這是目前易復診迎接零售藥房大擴容所要做好的首要工作,讓老百姓更好地獲取處方、應用處方,零售行業以及背后的支持機構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 END ·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雷公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