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的董事長汪建又出來說話了。 4月23日,汪建在一場峰會上發(fā)表了題為“生命時代:生命的終極追求”的演講。這一次,汪建沒有預言人能活到多少歲,不過還是調侃了他的好友王石一把。 王石在2020年有個很著名的演講,題目叫做“我命由我不由天”。汪建說

華大基因的董事長汪建又出來說話了。
4月23日,汪建在一場峰會上發(fā)表了題為“生命時代:生命的終極追求”的演講。這一次,汪建沒有預言人能活到多少歲,不過還是調侃了他的好友王石一把。
王石在2020年有個很著名的演講,題目叫做“我命由我不由天”。汪建說:“我結合自己領域是這么看的:我命由天不由我,我運由我不由天。”
說這番話的意思,汪建指的是華大基因正在瞄準影響健康的四大類疾病:腫瘤、出生缺陷、傳感染病、心腦血管疾病。后三種,汪建認為都能預防,而且華大基因已經有很成熟的體系。
“新冠疫情陽性率十萬分之幾,動不動就全民普查。腫瘤的發(fā)病率每年約10萬分之300到400,都是核酸檢測能夠預先防控的疾病。我們?yōu)槭裁床蛔瞿[瘤的全民普查?”這是汪建的想法。
2020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業(yè)收入83.97億元,同比增長199.8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0.49億元,同比增長656.43%。

業(yè)績高速的增長是源于新冠病毒檢測的需求爆發(fā),其中“火眼”實驗室功不可沒。
在華大基因的業(yè)務中,“精準醫(yī)學檢測綜合解決方案”收入達到55.62億元,占公司總收入的三分之二。這其中,大部分收益來自“火眼”的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除了中國,華大甚至在全球30多個國家布局了80多個“火眼”實驗室。
可是,資本市場對華大的業(yè)績表現似乎并不買賬。年報公布后,華大基因股價一路下跌,六個交易日總跌幅超過13%,公司市值縮水至不到500億元。
作為中國“基因測序”行業(yè)的龍頭老大,華大基因2017年7月登陸創(chuàng)業(yè)板,喊出萬億市值的豪言壯語。今日,即便業(yè)績增長數倍,華大基因依然沒有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原因何在?
疫情一過,華大基因的業(yè)務還能這么好嗎?所以汪建才著急想要鋪開腫瘤普篩。
這樣,“火眼”實驗室才好繼續(xù)有用武之地。
01 利潤暴增8倍,NIPT業(yè)務幾乎無增長
華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公司主營業(yè)務是通過基因檢測、質譜檢測、生物信息分析等手段,為醫(y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事業(yè)單位等提供基因組學類的檢測和研究服務。
盡管國內基因測序業(yè)務發(fā)展已超20年,但產業(yè)規(guī)模僅在百億元左右。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催生診斷制劑的需求爆發(fā),使各家公司的業(yè)績均有大幅增長。
根據華大基因年報顯示,2020年公司“精準醫(yī)學檢測業(yè)務”實現收入55.62億元,同比暴增873.7%,總營業(yè)占比也由2019年的20.4%大幅提升至66.24%。
無疑,新冠疫情徹底改變了華大基因2020年的收入結構。以“感染防控綜合解決方案”為例,2020年實現收入51.42億元。而在新冠疫情發(fā)生之前的2019年,該項業(yè)務的收入僅為5113萬元。
此外,為推進新冠病毒的檢測項目,華大基因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火眼實驗室”,憑借疫情先機掘金全球700億美元的IVD市場。根據華大基因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底,公司在全球近30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80余座火眼實驗室,最大日檢測量超過100萬人份。
就在精準醫(yī)學業(yè)務量因疫情高歌猛進之際,華大基因的后院卻“起了火”:此前多年,“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貢獻了公司40%以上銷售額,是主力業(yè)務擔當,而今卻后繼乏力。
這一業(yè)務主要是指無創(chuàng)產前篩查,即NIPT。財報顯示,華大基因的NIPT業(yè)務實現收入11.78億元,同比僅增0.12%,收入增速較去年明顯下滑,營收占比也由42%驟降至14.03%。
事實上,在新冠疫情之前,上述板塊在2018年和2019年的收入增幅分別是20.86%和11.56%,增速已經在迅速放緩。分析人士指出,隨著貝瑞和康、安諾優(yōu)達、諾禾致源等公司的進入,今后華大基因不再對產前篩查市場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相應的市場份額也會被瓜分。

不過,疫情相關收入的光輝,掩蓋了這個隱憂。2020年,華大基因員工工資大漲,銷售人員平均薪酬達到71萬元,比2019年增長近3倍;管理人員工資更是漲了接近4倍。
02 全新冠疫情僅是短期利好,火眼能否持續(xù)閃耀?
從2020年年報來看,華大基因把所有的寶都押在了“火眼”實驗室上。
華大基因對“火眼”的描述是這樣的:不僅適用于疫情防控時期快速建立的實驗室質量保障需求,也可借鑒于常規(guī)分子診斷醫(yī)學實驗室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
充分發(fā)揮已經建立的“火眼”實驗室的作用,這是華大基因的目標。畢竟按照汪建的說法,腫瘤普篩的覆蓋面可比新冠普篩要大得多,到時候還會需要幾百幾千個“火眼”。
但這只是華大基因一廂情愿的想法,且不論腫瘤普篩能否實現,光是燃石基因、泛生子、和瑞基因等基因檢測新銳,也不會放任華大去搶這個生意。
近期持續(xù)發(fā)酵的“腫瘤治療黑幕事件”中,醫(yī)生讓患者去做昂貴的腫瘤基因檢測,已經引發(fā)社會討論,更何況普篩這樣大范圍的動作?
在一些癌種上尋求突破的企業(yè)不在少數,但要把覆蓋面從高危人群擴大到全民普篩,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技術問題。
現階段,疫情依然是支持汪建夢想最現實的機遇。但新冠檢測這一現象級業(yè)務未來銷售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4月25日,據港媒報道,負責承辦新冠病毒檢測的華大基因,早前因多個樣本復檢后確認屬“假陽性”病例,被港府要求提交調查報告,并須暫停提供流動采樣站服務。香港食物及衛(wèi)生局表示,將考慮透過第三方審核華大的調查。
華大基因方面則表示,核酸和抗體等檢測結果,應遵循科學態(tài)度進行謹慎核實和舉證,并指出華大是一家專業(yè)負責任的檢測機構,在官方發(fā)表結論前,不會對任何個案作出評論。
反觀華大基因的其他四大業(yè)務板塊,其業(yè)務增速均保持同期持平或下降的趨勢。這一切或許已說明,新冠疫情對于華大基因來說,只能是短缺利好。
· END ·
文丨小米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y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