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各大藥企陸續公布2020年財報,Fierce Pharma網站發布了全球最新藥物銷售20強名單。在市場、研發和醫藥政策影響下,每年全球最暢銷藥品排名都有變化,而每年的榜單也能夠窺見各大藥企產品管線和戰略布局的一些趨勢。 具體來看銷售十強藥品,對比20
隨著世界各大藥企陸續公布2020年財報,Fierce Pharma網站發布了全球最新藥物銷售20強名單。在市場、研發和醫藥政策影響下,每年全球最暢銷藥品排名都有變化,而每年的榜單也能夠窺見各大藥企產品管線和戰略布局的一些趨勢。
具體來看銷售十強藥品,對比2019年榜單可以發現,2020年有3款藥品新入榜,分別是艾伯維和強生旗下楊森聯合開發的伊布替尼(Imbruvica)、吉利德的抗HIV新藥比克恩丙諾(Biktarvy)和由拜耳和強生合作開發的利伐沙班(Xarelto)。
與此同時,羅氏的抗癌藥貝伐單抗(Avastin)與利妥昔單抗(Rituxan)已掉出前十。此外,安進與輝瑞的TNF-α抑制劑依那西普(Enbrel)也被擠出榜單。
2020年全球暢銷藥Top 10榜單中,前三甲依舊穩穩守住其位置,下滑最大的是O藥,從2019年的第4名滑落至第8,而新上榜的伊布替尼直沖至第5位。

2020年全球暢銷藥物Top 10(數據來源:FiercePharma)
前十榜單“三進三出”
全球暢銷藥品Top 10中,雖大部分藥品變動不大,但也不乏新品種擠進前十,2020年有3個新面孔。其中,作為全球BTK抑制劑領頭羊的伊布替尼增勢強勁,2020年銷售額為84.3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Fierce Pharma指出,伊布替尼的銷售額包括艾伯維的53.1億美元和強生的41.3億美元,其中艾伯維由10.9億美元為合作收入,故未計算在內。
伊布替尼是一個高效、高選擇性的小分子BTK抑制劑,適用于既往至少接受過一種治療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小淋巴細胞淋巴瘤、套細胞淋巴瘤(MCL)患者的的治療。在國內,伊布替尼經醫保談判后,價格大幅度下降,由此帶來國內市場銷量大增。
不過,該藥也面臨兩個強勁的對手,一個是百濟神州自研管線內第一個市場化品種澤布替尼(Brukinsa),另一個是阿斯利康的阿卡替尼(Calquence)。
吉利德抗HIV三合一復方新藥比克恩丙諾也是榜單新面孔,該藥2018年2月首次獲批上市,不到兩年時間即成為全球處方量最大的抗艾滋病藥物,2020年銷售額達到72.6億美元,同比增長53%,創下了艾滋病藥物的單藥銷售新記錄。比克恩丙諾已于2019年8月在中國獲批上市。
此外,抗凝血抑制劑利伐沙班也是新上榜。據稱,該藥是全世界適用范圍最廣泛的非維生素K拮抗劑類口服抗凝藥。在我國,利伐沙班片已獲批治療預防和治療成人靜脈血栓、慢性冠狀動脈疾病(CAD)或外周動脈疾病(PAD)患者髖/膝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等適應癥。
再來看被擠出榜單的3個藥物,銷售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依那西普主要受到疫情影響,再加上調低了售價,安進預計該藥今年還會量價雙降。而貝伐單抗與利妥昔單抗則均是因為生物類似藥的競爭。
事實上,根據羅氏2020年財報,曲妥珠單抗、貝伐單抗、利妥昔單抗3個產品的市場份額遭到生物類似藥的侵蝕,且因為疫情導致銷量下降,尤其是美國市場影響最為嚴重,2020年合計銷售額只有129.47億瑞士法郎,相比2019年減少了58億瑞士法郎,同比下降30%。不過,羅氏抗腫瘤管線中仍有其他產品補位。Tecentriq在一線適應癥用藥的激發下全球銷售額達到27.38億瑞士法郎(+55%),Perjeta在中國市場需求強勁,銷售額達到38.83億瑞士法郎(+18%),Kadcyla則因為全球各個市場的需求增加實現了17.45億瑞士法郎的收入(+34%)。這3款產品似乎成了羅氏抗腫瘤業務板塊的新"三駕馬車”。
K藥排名穩固,O藥掉隊
PD-1抑制劑領域,K藥和O藥是絕對的主角。但在2020年,兩種明星PD-1產品的表現卻截然相反,K藥的銷售額同比大增29%,而O藥卻下滑了2%,并且在2020年的每個季度和2019年的最后一個季度,O藥的銷售額均比去年同期下降,無法跟上K藥的步伐,在全球暢銷藥物Top 10榜單中跌至第8位。
事實上,在PD-1藥物上市銷售之初,O藥才是絕對王者。PD-1市場之爭,核心在于獲批的適應癥。O藥和K藥最初獲批的適應癥都是二線治療黑色素瘤,隨著臨床試驗不斷推進,2014年1月22日,BMS正式開啟了O藥用于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的Ⅲ期研究CheckMate 026。4個月后,默沙東才開始啟動K藥用于非小細胞肺癌一線的Ⅲ期研究Keynote-024。2016年6月,默沙東率先公布K藥達臨床終點;兩個月后BMS則意外爆冷,宣布CheckMate 026未達臨床終點。
一直以來,在抗腫瘤領域,有“得肺癌者得天下”的說法。而在肺癌一線治療領域敗北,是O藥的“滑鐵盧”。2017年,K藥銷售額達38.09億美元,增長24億美元,而O藥僅增長12億美元,銷售額為49.48億美元,領先優勢逐漸縮小;2018年,K藥銷售額正式反超O藥,K藥銷售額71.71億美元,而O藥僅有67.35億美元。
K藥的強勁增長,正是由肺癌領域貢獻。2017年,K藥在美國的收入中,有55%來自肺癌領域,2018年這一比例則達70%左右。憑借肺癌一線療法,K藥成功逆襲。
不過,O藥當前也在做好反彈的準備,自2020年初以來,其已獲得FDA的7項批準,在臨床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積極進展。例如,O藥聯合化療或改變胃癌與食管癌一線治療格局,O藥聯合化療用于可切除性NSCLC患者新輔助治療的Ⅲ期CheckMate-816試驗達到了主要終點等,該藥未來可能因此重回增勢。
記者:陳淑文 編輯:陳雪薇
本文來源:醫藥經濟報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