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巨頭不約而同的跨界,都指向了同一領域,那便是“AI+新藥研發”。 7月9日,2020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發生了兩個有趣的事情: 科技巨頭騰訊官宣進軍AI+新藥研發; 跨國藥企巨頭阿斯利康首次參會,并發布未來將深度參與的十大“AI+醫療”應用場景,AI+新藥研
國務院就醫保監管再發文,引入第三方,政策趨嚴!
在對醫藥機構的懲戒上,此次文件指出建立和完善定點醫藥機構動態管理和退出機制。提出將監管對象由醫療機構延伸至醫務人員,要求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經辦機構定期向社會公告基金收支、結余和收益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醫保基金監管改革一直是國家醫保局著力推...
兩大巨頭不約而同的跨界,都指向了同一領域,那便是“AI+新藥研發”。
“AI+新藥研發”究竟為何又突然火了?
7月9日,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王磊第一次以此身份參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國內藥圈的普遍認知中,阿斯利康與人工智能八竿子打不著。為何王磊要參會?“與騰訊宣布合作?”這是第一反應。
其實,阿斯利康目前100多項的1期(含)之后的臨床試驗,與“AI”的幕后推動不無關系。“將我們認為比較低水平的分子篩選,交給AI機器人去完成,要比人工完成有效率得多。”王磊說,以往50個科學家花幾百天才能篩出三個分子,而為此服務的研發團隊甚至達到幾千人。如今,通過計算機把分子結構搭好,再用AI去模擬這些實驗,就能快速鎖定讓人體產生抗體的某個化合物,大大加快了新藥研發速度。
在AI+新藥研發領域,阿斯利康算不得“新兵”。2017年,AI熱潮下,阿斯利康曾與BergHealth合作尋找帕金森癥等神經疾病的生物靶標和藥物。2019年,該公司又進一步宣布與英國人工智能公司Benevolent開展長期合作,利用后者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加快發現治療慢性腎病(CKD)和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新藥。
在本次官宣“AI+醫療”十大應用場景的同時王磊還透露,明年阿斯利康上海AI創新中心有望啟用,將聚焦新藥研發、AI醫療、大數據整合服務等領域。
而在今年有“AI+新藥研發”布局或進一步的MNC不只有AZ一家。據媒體報道,5月26日,英國AI藥物發現公司Exscientia宣布在C輪融資中募得6000萬美元。該輪融資由Novo Holdings領投,Evotec、BMS和GT Healthcare Capital跟投。其中,Novo為諾和諾德集團旗下投資公司。
與此同時,美國AI藥物發現公司insitro宣布獲得1.43億美元的B輪超額認購。此次融資由硅谷風投巨頭Andreessen Horowitz牽頭,新投資者還出現了黑石等多家知名美國風投機構,不一一列舉。值得關注的是,本土CXO頭部企業藥明康德也參與了本次投資。
像BMS、諾和諾德這樣通過投資參與布局之外,有很多公司是通過合作交易。
7月8日,羅氏、基因泰克和AI新藥研發公司Reverie Labs達成多靶點合作協議,將利用Reverie獨特的技術平臺對多個激酶抑制劑發現項目進行虛擬篩選,推進藥物發現。4月勃林格殷格翰與AI新藥研發公司Insilico展開合作,加速新藥研發。
今年1月,Exscientia宣布與拜耳達成心臟病學的發現協議。此前,它還與Sunovion公司達成精神疾病研發協議,與新基達成腫瘤和自體免疫系統研發協議,與羅氏達成腫瘤學研發協議,與賽諾菲代謝疾病協議等,與GSK達成多個治療領域的多達十個靶標的廣泛協議。
與賽諾菲3億美元的合作還一度被質疑是對AI藥物發現的“吹捧”。然而,今年初,Exscientia早期合作伙伴住友大日本制藥宣布將使用AI設計的精準工程藥物推進到了臨床I期,以治療強迫癥患者。值得關注的是,從靶點推進到確定為候選藥物研究階段,用時不到12個月,而傳統方式平均需要4.5年。
這樣的數據無疑是給“AI+新藥研發”正名,也給突然密集的合作一些解釋。當我們在排斥AI替代人類工作時,無法否認AI在一些簡單重復性工作的優勢,雖然目前僅有Exscientia的一例。尤其是在新藥研發費用逐漸攀升的今天,利用AI來進行靶點的篩選,已經成為跨國藥企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必經之路。
參會攻略!參加7月11日中國抗病毒藥物創新的嘉賓注意!
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支持指導,蘇州市相城區人民政府主辦,蘇州市相城區黃埭鎮人民政府、蘇州市相城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蘇州市相城區衛生健康委員會、E藥經理人、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50人論壇承辦的2020中國抗病毒藥物創新大會將...
02 本土保持謹慎,藥明康德去年底率先布局
相對MNC來說,本土藥企可能顯得從容一些,國內的創新升級還處于過渡階段,大多藥企還是圍繞現有靶點做一些創新。
而“AI+新藥研發”現有業務主要應用于靶點發現、化合物合成、化合物篩選等場景,其中利用AI進行藥物設計的公司最多,其次是數據收集和分析。這樣的定位與近年大熱的CRO行業有直接競爭關系。
國內目前基本上還是CRO合作模式,很少的企業選擇與AI藥物研發企業合作,一方面是藥企自身原因,另一方面國內AI新藥研發企業稀缺。不過,也有一些企業意識超前。
6月底,寶德與先聲藥業創新中心合作,為其提供HPC高性能計算與AI平臺,全面支持基于深度學習的分子圖編碼和基于深度學習的藥物開發。無獨有偶,去年9月豪森與AI新藥研發公司Atomwise聯合宣布,未來兩家公司將在多個領域展開戰略合作,針對11個尚未公開的蛋白靶點進行藥物設計和潛在候選藥物篩選。
相對豪森,天士力是更早一批的入局者,2017年5月,天士力就曾公告稱投資Pharnext公司并與其合作設立新藥研發公司,投資總額2000萬歐元。Pharnext運用人工智能分析替代傳統藥物研發的早期階段,即所謂的“舊藥新療”,因而登上美國財富雜志。
藥企的“懈怠參與”卻給了科技巨頭機會。
7月9日,騰訊宣布近期推出了人工智能藥物發現平臺“云深智藥”,向科研人員全面開放。“我們希望借助機器學習,縮短新藥研發的時間。目前,大家正在努力篩出對抗新冠病毒的有效藥物。”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說道。
以AI為第二基點的百度更是不會錯過,雖然沒有自建平臺,卻以百度風投的形式參與了對AI藥物研發公司Insilico Medicine的B輪投資,總額3700萬美元,參與者還有啟明創投、富達亞洲、創新工場、禮來亞洲基金等。
值得關注的是,AI+醫療健康也是以科技見長或起家的機構投資生物醫藥的切入點,譬如科技領域的TOP投資機構紅杉資本,在AI+醫療健康領域就有11項投資(截至5月底),細分領域中占比較高。其中有2項都是“AI+新藥研發”,包括對晶泰科技和深度智耀兩家公司的B輪投資,金額都是1500萬美元。這兩家公司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AI+新藥研發公司。
作為CRO的直接競爭業務,未來AI新藥研發很有可能去搶奪CRO業務,對此,國內CRO龍頭藥明康德并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直接投資入局。該公司在今年5月底參與對美國insitro1.43億美元的B輪投資,insitro在今年剛與勃林格殷格翰合作。此前,藥明康德參與了更上游的投資,即去年11月參與大橡科技的天使輪投資,該公司致力于為創新藥物研發提供兼顧仿生性和高通量的生物芯片,加速藥物研發進程。
不過,目前AI新藥研發雖然有第一個成果出來,但還是弱AI,只能進行一些簡單重復的工作,需要一些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的復合人才,去設計打磨。從國際到國內,也都是按照節奏在進行布局,國內目前布局的公司都屬于比較前瞻,也比較早期,更多的公司還是保持謹慎態度,不論是合作還是投資。
連續兩起短線交易披露,上市藥企回應:屬親屬誤操作
近日,連續兩家藥企披露短線交易,而原因竟然皆是因為公司監事配偶不熟悉相關法律、法規。 7月10日,連續兩家上市藥企發布公告,披露了因為短線交易而導致違規的情況。 先是7月9日,山東沃華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發布公告稱,其監事劉文一因其配偶操作...
本文來源:E藥經理人 作者:Jessie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