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房托管模式即將落幕 還有三天,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院內“自費藥房”就要正式解散清算了。 這家本來“躺賺”的院內藥房在這幾天突然傳出解散的消息。根據業界流傳的《廣州市博惠藥房關于提前解散的公告》,博惠大藥房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工會全資
藥房托管模式即將落幕

還有三天,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院內“自費藥房”就要正式解散清算了。
這家本來“躺賺”的院內藥房在這幾天突然傳出解散的消息。根據業界流傳的《廣州市博惠藥房關于提前解散的公告》,博惠大藥房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工會全資設立的,因“國家衛生領域出臺的政策和文件致使本藥房無法繼續經營”,醫院工會于2021年3月2日決定解散藥房。
按照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計劃,藥店員工的勞動關系在4月30日全部終止,藥房將依法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對各位員工進行補償。
院內藥房大量承接醫院內的“特殊用藥”,也就是醫保無法報銷的藥品,原本是“處方流轉”的第一道截流屏障,效益自然不用說。但此次突然關閉,似乎并不正常。
自從“創新藥入院難”現象被廣泛關注后,公立醫院自費藥房這塊“自留地”也成為詬病對象,未來的整頓風潮可能會刮向這里。提早關閉,可保平安。
顯然,選擇關閉自費藥房的做法,并不只是中山三院的一家之舉。近期網傳還有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省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等12家醫院的自費藥房宣布即將關停。

早就成頑疾,涉嫌壟斷及利益輸送
隨著醫改進入深水區,醫療機構能否合理用藥已成重點考察目標。
2020年,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國家藥監局等六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醫療機構藥事管理促進合理用藥的意見》明確,公立醫療機構不得承包、出租藥房,不得向營利性企業托管藥房,不得以任何形式開設營利性藥店。
當時就有觀點指出,這項規定將禁止公立醫院與零售藥店的合作,斬斷兩者之間的利益往來,而醫院的自費藥店必定遭遇政策的大整頓。
藥房托管從那時候起就從“兵家必爭之地”,變成了“燙手的山芋”。醫院自費藥房的本意是降低藥品價格、讓患者擁有更多治療的選擇權、維護醫院良好的運轉,但在實際操作存在一系列的漏洞,導致利益輸送有愈演愈烈之勢。

自費藥房主要承接醫院的院內處方,實際上是醫院內部利益再分配的一種方式。因此,能夠介入醫院利益分配,自然跟醫院關系非同一般,業務會很好開展。此前,康美藥業、步長藥業、九州通、瑞康醫藥、上海醫藥、白云山等多家藥企都曾托管公立醫院的藥房。
早在2019年2月,廣東省衛健委印發通知,明確不得向營利性企業托管藥房。這次除廣州之外,廣東省內多地的公立醫院目前已開始清退自費藥房。業內普遍認為,作為中國最大的醫藥市場,廣東省的表態極為關鍵,對整個醫藥行業的影響尤其重要。
原廣東省衛健委副主任廖新波曾公開指出,不少醫藥公司要給醫院高達40%的返點,藥房托管就是披著羊皮的狼。
不僅如此,藥房托管還涉嫌壟斷,且與醫療機構管理政策相悖。今年年初,因在醫院自費藥房購買了50多萬元的醫保藥物,一名肺移植患者的家屬與江蘇無錫市人民醫院對簿公堂。
早有業內人士公開表示,自費藥房既不能實現醫藥分開,也不能降低藥價,更不能消除醫生的回扣問題。
托管模式落幕,誰來解決醫院收入銳減問題?
中國醫改的目標是消除“以藥養醫”,讓14億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但無論是自費藥房還是藥房托管,都增加藥品流通的中間環節,違背了改革的初衷,打政策的“擦邊球”。
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后,醫院減少的合理收入主要由政府財政補貼,這并不能支撐公立醫院的快速發展。從國家衛健委近三年發布的“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分析”就能看出,2018年有22.65%的三級公立醫院收支結余為負數。而2019、2020年,這個數字還在增長。
更糟糕的是,藥占比、手術業務量以及門急診、住院次均費用的考核指標,讓所有醫療機構的影響日益凸顯,這加速了公立醫院的營收壓力。
而藥房托管與自費藥房將成為公立醫院又一收入來源,導致托管方尋找各種方法來提高收入,要滿足醫院和托管方的收益需求,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醫藥分開”。
政策方面也對這一模式有了更多考慮。2019年,人民日報曾撰文《便民藥房成“宰民藥房”,到底誰在牟利》,質疑院內藥房的盈利模式,顯然,這種情況顯然全國各地都存在。
據健識君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北京、河北等12個省市明確禁止藥房托管的行為。此次廣東省先行一步,今后其他省份勢必會陸續效仿。
藥房托管落幕,零售市場定會出現全新模式。業內預計,隨著未來處方外流逐漸規范化,相比于藥房托管,大型連鎖藥店將持續迎來利好。
文|小米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