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北京237家醫院開展安檢”的話題沖上了微博熱搜,引起了極大關注。 作者|趙小樺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近日,關于“北京237家醫院開展安檢”的話題沖上了微博熱搜,引起了極大關注。 據北京市
近日,關于“北京237家醫院開展安檢”的話題沖上了微博熱搜,引起了極大關注。
作者|趙小樺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近日,關于“北京237家醫院開展安檢”的話題沖上了微博熱搜,引起了極大關注。
據北京市衛健委最新統計,截至目前,北京已有237家醫院開展安檢,覆蓋了大多數三級醫院。這得益于2020年7月1日開始施行的《北京市醫院安全秩序管理規定》。
據悉,北京市已有231家醫院,在重點部位配備了“一鍵報警”裝置,在二級以上醫院設置了164個警務室。除此之外,為進一步增強技術安全防范能力,北京市有86家配備了“人臉識別系統”。
防范傷醫,北京醫院安檢落地
近年來,涉醫犯罪的高發,一直令醫療界人士頗為痛心,進醫院安檢的呼聲也不絕于耳。
據最高人民法院公布,自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人民法院共計一審審結殺醫、傷醫、嚴重擾亂醫療機構秩序等涉醫犯罪案件159件,判決生效189人。據網絡媒體公開報道不完全統計,2000年至2020年期間,全國發生暴力傷醫事件達到430起,平均每年近40起。一個個涉醫犯罪案件,可謂是觸目驚心。
2019年12月,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在出診時遭受患者暴力傷害,出院后,陶勇一直致力于呼吁醫院實行安檢。在一檔直播節目中,陶勇表示,別讓兇器帶到醫院的診室,是唯一切實可行能夠減少傷醫事件的措施。
2020年7月1日,《北京市醫院安全秩序管理規定》落地,陶勇欣慰表示,安檢不是結果,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為了防止危險物品進入醫院,北京的《規定》中明確要求,進入醫院的人員,應當主動接受并配合安全檢查。對拒不接受安全檢查的,醫院有權拒絕其進入。同時明確了毆打傷害醫務人員、攜帶刀具等七大類嚴格禁止的侵犯醫務人員安全、擾亂醫院安全秩序的行為。
就在前幾天,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北京市公安局再度聯合召開發布會,又公布了《北京市醫院禁止、限制攜帶物品名錄》,規定了五大類如槍支、彈藥等禁止攜帶物品、六大類如菜刀等限制攜帶物品,再次強化對醫院危險品禁入的管控。
多地已開展醫院安檢探索
事實上,除了北京開始實行對進入醫院安檢外,一些其他省市也有過相關探索。
據了解,2016年7月杭州G20峰會期間,浙江省中醫院湖濱院區著手引入安檢設備,并采取“先安檢,后看病”的措施,頓時引起各大媒體關注。同年8月,江蘇省部分醫院也開始實行安檢。
2020年初,廣西壯族自治區衛健委、南寧市衛健委發文要求三級醫院需配備必要的安檢器材或安檢門開展安檢工作,南寧市二醫院率先啟用醫院安檢,效果顯著,首日便攔截10多把刀具。而同一時期,甘肅慶陽市人民醫院也設置了安檢環節。3月,玉林市第四人民醫院開啟安檢通道。
與廣西相比,山西省的醫院安檢實施力度更加可圈可點,截至2020年6月,據相關媒體報道,山西省已有52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在89個重點部位安裝了安檢門,364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安裝了一鍵報警裝置。
今年3月1日開始施行的《上海市醫療衛生人員權益保障辦法》中也規定,醫療衛生機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進入醫療衛生機構的人員進行必要的安全檢查。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門、急診的診室、分診臺,病區醫生辦公室、護士站,安檢口等重點部位配備緊急報警裝置,與醫療衛生機構安全監控中心和警務室聯網,并接入屬地公安機關。
就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就醫院安檢問題提出《關于加快在醫院全面實行強制安檢的建議》。
醫院實行安檢,您怎么看?
關于醫院是否需要實行安檢,網上議論紛紛,各有見解。
支持者認為,醫院屬于大型公共場所,人員流動大,實施安檢既是為醫護人員的安全保駕護航,也是為患者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從而切實降低惡性事件發生的可能。
網友“俊頤”表示,醫院是保護我們生命安全以及健康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加強醫院的安保措施是為了我們的生命安全以及患者醫生的最大的保障。這是讓醫生可以安心地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也避免了醫鬧的事情再次發生。
反對者則認為,進院安檢確實可以擋住不少惡性事件的發生,但安檢制度也可能會讓部分患者誤認為醫院是戴有色眼鏡審視自己,從而激化本來就不算太和諧的醫患關系。
也有網友認為安檢制度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傷醫事件發生的根源在于醫患矛盾。另外,進院安檢,還容易增加額外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很多中小型醫院恐無力承擔。
對此,您怎么看?(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