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采耗材第二批:人工關節方案浮出水面,采購規則大調整
繼藥品國采之后,耗材國采也正沿著藥品之路而來。第二批耗材國采即將啟動,目前人工關節類耗材集采方案征求意見稿已流出。據業界流傳,國家醫保局價采中心4月15日發文,委托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中國醫學裝備協會、中國醫藥商業協會三家協會,就《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類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方案(征求意見稿)》向企業征求
繼藥品國采之后,耗材國采也正沿著藥品之路而來。第二批耗材國采即將啟動,目前人工關節類耗材集采方案征求意見稿已流出。
采購規則與冠脈支架發生變化,體現“”一品一策“的耗材采購思路
2020年11月9日,第一批國家組織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中選結果公布,10個產品中選。另一方面,各省級、聯盟耗材集采也在陸續展開。此外,全國已有26個省份對人工晶體進行帶量采購。
據德勤研究統計,目前,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較大,且持續增長。2019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為6290億元,較2015年的3080億元翻了一番。
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對醫用口罩、核酸檢測試劑盒和體外膜肺氧合(ECMO)機器等一系列醫療器械的需求迅速激增。
因此,2020年醫療器械行業收入預測將躍升至8000億元人民幣以上。自2015年以來,該行業的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近幾年的增速一直超越GDP的增速。
集采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我國目前實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超2.6萬家,小規模生產企業激增。2019年,醫療設備主導了醫療器械市場,占據了近57%的市場份額,其次分別是高值醫用耗材(20%)、低值醫用耗材(12%)和體外診斷醫療器械(IVD)(11%)。
長期以來,外資品牌在價格敏感度較低的高值醫療器械市場上占據著主導地位。隨著集采結果的逐步落地,醫院轉向報價更低的國產制造商采購,國產制造商也因此逐漸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在影像和體外診斷(IVD)等細分市場領域中尤為如此。
從某種角度來說,集采或許給一些國產器械耗材企業帶來了一些機會。
本文來源:醫藥云端工作室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