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海洋UP愛讀書,愛思考的醫藥人。近日,又讓一個廣州代表刷屏了,我比較著重關注了事情發展的經過,據說是一個檢測公司代表直接跟檢查的紀委在醫院門診談返d,怎么說呢?這種事,就算是王多魚都干不出來!首先斷定這是一個新手,新的不能再新,就算他有從業經驗,那他也是一個職場新手,但凡有點經驗的人,誰會第
專欄作者/海洋UP
愛讀書,愛思考的醫藥人。
近日,又讓一個廣州代表刷屏了,我比較著重關注了事情發展的經過,據說是一個檢測公司代表直接跟檢查的紀委在醫院門診談返d,怎么說呢?這種事,就算是王多魚都干不出來!
首先斷定這是一個新手,新的不能再新,就算他有從業經驗,那他也是一個職場新手,但凡有點經驗的人,誰會第一次見面就跟陌生人談這么敏感的話題?
如果他是一個新手,那這件事是讓人感到很悲哀的,因為他入行前,從根本上就認為,醫藥代表這個行業就是給客戶送q的,就是公司放在這個市場上一個交易者,不是一個推廣者,這可能不是他一個人這么認為,是很多很多人這么認為。
或者他剛入行,領導就是這么“教育”他:資源有,自己去跟客戶談,然后他就去醫院施展自己的“抱負”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另外一件事,大概是在前年,一個代表在門診被檢查時,掉頭就跑了,結果被檢查人員抓了過去詢問,其實,他是剛來的一個代表,什么還都沒做,但是檢查人員叫他時,他為什么跑呢?
究其原因,他很心虛,他思想上就認為醫藥代表是有“原罪”的,他怕跟這些人說不清楚,盡管他什么都沒做,但還是選擇直接跑路。
身處藥圈,看到這些事情的發生,笑聲過后,難免有些心酸。不過雖然有些群體對藥代有誤解,但大環境還是在不斷地把這個群體拉向正軌。
前段時間,中國化工制藥工業協會頒布《醫藥行業合規管理規范》,對醫藥代表和藥企的行為進行了很大的規范。
另外,國家已經進行了四批的帶量采購,初衷就是擠掉藥企不必要的銷售費用,杜絕帶金銷售的現象,一方面可以讓企業更加專注于研發,另一方面對醫藥代表也是一種保護,讓其工作回歸到學術上,而不是單純的推廣和交易。
其次,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嚴格執行下,一些客戶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能通過學術會議解決需求的,還是優先選擇會議。以前簡單粗暴的操作,風險太高,一旦有問題,對個人影響是終身的,所以大多客戶現在變得更謹慎,醫藥代表的合規工作也更加容易開展。
現在每家企業都把合規作為公司行為操作的紅線,任何人都不能觸碰,不然輕則警告,取消所有的評優升職,重則直接解除合同。
為了讓員工的行為合乎規定,公司制定了各種的條條框框來規范員工的行為,比如學術會議的召開,必須要有現場照片,用餐照片等等。
但從財政部4月12號公布的《醫藥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來看,還有部分企業員工在執行的過程中存在偏頗,比如,存在假發票、虛假會議、虛假收費票據等,存在問題的企業均被處罰,提供這些假“數據”的代表也難逃其咎。
公司的合規是有了,但是執行的深度不夠,甚至只把它當做一個遮羞布,那么醫藥代表“帶金銷售”的烙印短時間內是不會被去除了。
近幾年,頻頻有醫藥代表被抓的新聞曝光,對醫藥代表本人心理也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從我本人來講,以前為了業績,也會有一些“特殊”操作,但是近兩年,越來越注意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在公司規定框架解決問題,肯定不會超綱解決,比如對一些客戶提出的非合規要求,會兌換成學術會議,這樣既增加了學術交流,也解決了客戶的需求。
“醫藥代表”說到底只是我們的一份工作,我們要把工作做得合乎“法”,這不是為了應付公司,而是為了保護自己,同時為整個醫藥行業正名,直到醫院“醫藥代表禁止入內”的標志消失。
本文來源:醫藥代表 作者:思齊專欄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