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過了三個月,資本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原本受熱烈追搶的賽道上,已經有部分資本“舉白旗”放棄投資?!凹磿r檢測POCT”行業正經歷歷史上最大的變局。
相比于醫院的大型檢測設備,“即時檢測(Point of Care Testing)”是一種小型化的快速檢測方式,簡便的操作可由病人自己居家或在病床邊完成。形象地說,POCT正在觸達診斷界的“最后一公里”。
POCT與生活的距離越來越近:除了常見的核酸檢測,還有一種可以居家完成的新冠檢測在海外市場流行,國產POCT大量出??芍^是“墻里開花墻外香”;老齡化社會,癌癥成為國人最關注的十大疾病之首,腫瘤疾病的篩查有望以POCT的產品形態出現,這項技術正在不斷突破之中;血糖、流感、肝炎、傳染病、禁毒、酒駕、食品檢測等等生活中的場景,都可以是POCT的應用之處。
“因為競爭太激烈了,現在入場晚了我們不看了,”投資人這樣跟36氪解釋。更有兩家管理規模超過400億的國際化資本,因為競爭過于激烈而拒絕向36氪透露投資邏輯。究其原因,業內人士表示,“主要是競爭激烈會有太多不確定性,近期挺多投資人不看了,當然資本雄厚的頭部機構是沒在怕的?!?/strong>
“有些已經研究很久了、甚至有過投資的資本,最近也不敢進去投資了”,熟悉圈子的FA表示,“首先是機構合伙人們開始對整個賽道猶豫,到項目會就開始收緊,投資經理發現不容易過會了,就看得少了。”
在部分資本舉白旗的同時,整個賽道仍然處于高速激增、火熱競爭的狀態。
“POCT即時檢測”可以說是黃金賽道,它掀起的百家大戰,毫不遜色于當年共享單車掀起的驚濤駭浪——國內市場容量超過170億元,年增速超過22%,更有企業業績暴增14倍,引得禮來亞洲、IDG等四十余家資本紛紛入場。
這篇文章我們將討論:
1、業績暴漲、上市熱潮
2、醫??刭M與基層醫療帶來爆發力
3、行業出清進行時,國產品牌迎頭趕上
4、如何找到下一個第一梯隊玩家?
巨變中的即時檢測:從冷漠到熱愛,從熱愛到愛不起
年增速超過22%、225億元規模,這是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對未來5年中國POCT行業的預判。
POCT行業在很長時間內保持百家爭鳴且魚龍混雜的態勢,因此2020年之前,投資者對行業的態度很多是觀望甚至存疑的。幾乎少有人意識到,這一市場正在醞釀井噴式的爆發。
巨變的導火索毫無疑問來自新冠疫情,在高感染風險的環境下,市場強烈意識到POCT“立等可取、居家檢測”的優勢,這加速了市場教育。火熱的醫療賽道,甚至吸引了原本關注TMT和消費等領域的投資機構注資。
以IgM/IgG抗體檢測(膠體金法)為代表的新冠居家檢測,頗受海外市場的歡迎(這項技術不同于國內熟知的核酸檢測,較晚進入金標準)。2020年3月初,萬孚生物、英諾特生物、博奧賽斯、萬泰凱瑞等企業研發的新冠抗體檢測產品,率先獲得了國家藥監局的批準。彼時以華大基因、圣湘生物、達安基因、邁克生物、萬孚生物等企業率先邁開了申請歐盟CE認證的步伐,進入歐盟市場。
向歐洲銷售新冠抗體試劑盒的棒米科技透露,該公司疫情初期銷售額激增5倍之多。為西門子醫療供應新冠抗原試紙的東方生物,可以說是這方面的領頭羊,該公司2020年歸母凈利潤預估同比翻18倍。據首創證券測算,2020年新冠檢測試劑盒出口收入保守估算在50-100億美元。
不過新冠疫情只是導火索,并沒有帶來太大的直接產品需求,對行業的刺激更多在于市場教育,在從業者眼中還有更深層的決定因素——高精確度高通量的新一代檢測技術的出現,逐漸緩解傳統觀念中人們對POCT檢測的擔憂,使“后疫情時代”的行業熱度仍持續高漲。精準治療與分級診療的趨勢,疫情后更加“剛需”。
目前新一代檢測技術如生物傳感器、生物芯片、微流控、基因測序已經逐步進入應用階段,POCT產品的精確度、高通量等必將又上一層樓,逐漸緩解傳統觀念中人們對POCT檢測的擔憂,對POCT產業的發展極具推動作用。
另一個推動POCT大發展的因素是政策紅利,分級診療政策讓POCT更快地進入廣闊的基層市場,而基層市場正是目前較為空白的區域,充滿機會;精準醫療政策引導各級醫療機構,通過POCT等等檢測方式,及早發現病情及早治療,從而減輕醫院減輕和醫保壓力。
圖注:2020年至今國內一級市場POCT公司融資概況(36氪整理)
從歷史軸來看,中國POCT正在經歷崛起時刻。體外診斷(IVD)市場規模高達723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9%,POCT正是體外診斷中蓬勃發展的核心板塊。
當前我國POCT市場增速已超過全球水平。而對標發達國家,我國POCT目前在IVD領域的占比僅約15%,遠低于發達國家25%的占比,未來市場增量空間廣闊。
行業從冷漠到熱愛,從熱愛到愛不起。已經有小部分資本“舉白旗”放棄投資,原因是競爭太激烈可能產生潛在的風險,這也從側面表現出行業的熱度。
在可見的未來,POCT越來越多地深透到各個基層診所,分散到各個家庭空間,鏈接一臺臺儀器的,將會是互聯網和海量數據。設想一下,POCT+互聯網將成為新方向,這會是體外檢測賽道從“從電腦時代到手機時代”的跨越,遠程時代將會重塑行業,POCT巨輪即將出征。
分子診斷POCT最有可能醞釀出下一顆新星
從激烈的投融資狀況可以看出,中國POCT的崛起,不僅在于市場體量的激增,更在于國內優質玩家的加速涌現,正在強勢挑戰海外品牌的市場份額。
傳統而言市場競爭格局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以Alere、羅氏、雅培、西門子等跨國巨頭為代表的品牌;第二梯隊是國內研發歷史較豐富的萬孚生物、明德生物、基蛋生物等,已在近五六年間陸續上市,專注基因科技的華大基因也在POCT領域有較大布局;第三梯隊是其他國內企業,呈現出百家爭鳴且良莠不齊的局面。
之所以百家爭鳴,是因為以往POCT市場以定性分析為主,技術門檻低,所以涌入賽道的初創企業多,靠低價策略搶奪市場。隨著近年來生物傳感器、生物芯片、微流控、基因測序等新興技術的逐步應用,POCT得以達成高精準度、高通量的定量分析,技術革新正在引發行業出清。
圖注:POCT細分技術及應用領域,圖片來源于華安證券
36氪認為,采取新興技術路徑的國內企業,很可能在這次技術變革中躍升到第一二梯隊,而分子診斷POCT最有可能醞釀出下一顆新星。我們嘗試給出一些思路與讀者們共同探討。
POCT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行業概念,從上圖可以看出,其應用領域多元化。場內的玩家不太可能把各個細分應用一家通吃,因為其技術通常只適用于部分疾病領域,POCT只是一種產品形式。國內企業目前的優勢技術,恰好踩中了腫瘤檢測與傳染病檢測這兩個激增市場,因此很可能彎道超車。
目前主導全球POCT市場的跨國巨頭,強生、羅氏的優勢在血糖檢驗,Alere、雅培的優勢在血氣、心臟標志物等領域。這些屬于市場發展成熟的細分賽道,尤其是血糖檢驗的市場增速僅為0.3%。
而隨著生物傳感器、生物芯片、微流控、基因測序等新興技術的發展,POCT開始逐步應用到腫瘤檢測、傳染性疾病等激增市場。
圖注:圖片來源于頭豹研究院
那么,為什么說分子診斷POCT是未來必爭的關鍵賽道呢?
首先分子診斷技術涵蓋了熱門的前沿技術——基因測序和PCR,基因測序對應腫瘤檢測、無創產前檢測市場,PCR對應腫瘤檢測、傳染性疾病、遺傳病市場,是當前最為快速擴張的市場。
其中,腫瘤檢測是未來5-10年內最具增長力的領域,由于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腫瘤檢測的潛在用戶激增,CIC預計到2030年,中國早期癌癥檢測的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289億美元。在這個領域,去年已有泛生子和燃石醫學率先上市,預計未來一兩年內還會有一批基因檢測公司登陸二級市場。
另一個賽道是傳染性疾病檢測,包括乙肝、梅毒、HIV等病毒的檢測,本就是一個恒定的大市場,而新冠疫情的檢測在去年給這個領域帶來了火箭式的增長。當然,后疫情時代,新冠檢測的需求逐漸放緩,大概率會回復到恒定狀態。
分子診斷不僅需求強烈,而且從技術角度也代表著未來方向。尤其是基因測序,下一代測序(NGS)已經廣泛普及,成本斷崖式下降,測序1個基因組的成本從2001年的1億美元下降到2018年的500美元;更高精準度和高通量的四代納米孔測序也正在技術突破之中。而基因測序對腫瘤檢測的價值重大,得以精準檢測腫瘤患病狀況,尤其能夠在腫瘤早期發現基因突變的苗頭,這是以往技術很難達到的,也符合精準治療的政策趨勢。
圖注:基因測序成本
當前分子診斷POCT的技術還在早期,當前分子診斷產品主要還應用于實驗室檢測中。例如,目前腫瘤早篩POCT僅可能用于一小部分腫瘤疾病,因為沒有雜質的液態樣本才不會堵住卡盒。又如使用分子診斷技術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仍需要實驗室處理無法做到POCT,目前定性的新冠檢測才能做到POCT。但無論是實驗室檢測還是POCT床旁檢測,其核心檢測技術大體是相通的,POCT更多地是延伸的產品形態。隨著技術的發展,分子診斷POCT會是大勢所趨。
在分子診斷市場中,國產企業的競爭力強勁,這類企業大多不是專攻POCT,而是做各類診斷產品,掌握自己獨特技術平臺,而POCT作為新興賽道通常是延伸的產品線。由于基因測序的產業規范,國內的基因數據不能泄露出境,這給予國內企業天然的屏障,而且國內人口眾多數據量巨大,更有利于技術訓練,國內公司已形成優勢,包括華大基因、泛生子、燃石醫學這類明星公司已經上市。
除了毫不遜色的技術能力,國內企業的另一大優勢是價格。舉個例子,POCT上游設備方面,跨國頭部品牌Cepheid的分子診斷POCT設備售價約為50萬元,配套試劑價格約800元/次,在美國市場的年銷售額超過250億元。而36氪接觸到的國內企業,在性能相近的情況下價格可以做到海外品牌的十分之一。
“國產替代和錯位競爭的機會出現在POCT領域。這個領域國際廠商占主要份額,錯位競爭的機會來自于市場的分層。國際廠商的渠道主要是一線城市的三甲醫院,但實際上,廣闊的二三線城市醫院對POCT有大量未被滿足的需求,是非常有潛力的藍海市場。”經緯中國董事總經理喻志云向36氪分享道。
國產替代趨勢下,海外巨頭打算如何守住城池呢?尤其是,它們是否會進入分子診斷細分市場呢?對此,36氪訪問了強生、西門子、羅氏等頭部企業,均未得到明確答復。某全球前四大企業的內部人士表示,目前國內POCT競品也很強,相對于全球競爭而言,企業在中國的競爭力不算很強,戰略不明確,所以這個狀態下才不愿披露。
加速優勝劣汰,只有這樣的公司能活下來
如今,中國POCT已經到達了歷史性的爆發點。魚龍混雜的市場,百家爭鳴的場面,意味著行業出清是不可避免的。近幾年國內生物醫藥業的投融資和上市退出節奏加快,在可以預見的兩三年內,POCT賽道應當能成就一批上市企業,同時也會淘汰更大一批弱勢企業。在這場激烈的角逐中,什么樣的公司能夠活下來呢?36氪總結了未來POCT的兩大趨勢。
1、技術創新:尤其分子診斷、微流控,是未來關鍵詞
總結上文,血糖檢驗、血氣等已經是POCT里的成熟領域,海外品牌占據大比重份額,國產品牌比拼的是價格;而對于生物傳感器、生物芯片、微流控、基因測序等新興市場,未開掘的疾病場景還廣闊,此時比拼的是技術。
感染業務是華大在腫瘤之外的另一個大增長點,華大集團感染防控首席科學家兼華大因源CEO陳唯軍教授表示,分子診斷通過疫情已經實現了全球性普及,將會成為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不僅如此,還有兩個技術應用值得關注。
首先,高分析性能的self-test型POCT產品將會進一步普及,這方面華大開發的self-test型分子POCT診斷產品,比現有的免疫層析法POCT產品分析性能提高10-100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其次,針對新發疑難感染的PMseq宏基因組產品將會成為大型醫療機構檢驗科的標準檢測產品。另外,華大開發的癥候群多重靶向病原體POCT產品,大幅降低了檢測環境要求(在簡易實驗室)、人員操作要求(操作簡易)和檢測時長(一個小時),能完成呼吸道病原體、腦炎病原體、生殖道感染病原體、血流感染病原體、細菌耐藥等的檢測。
36氪訪問企業時,意識到大多數企業重心不在于POCT,而在于整個技術平臺的創新。因為獨家的技術平臺,意味著企業可以率先開拓某些疾病市場。實驗室檢測產品是多數企業首先落地的產品,而POCT更像是一個延伸出來的產品形態。
例如2020年底披露6億元C輪融資的康立明生物,該公司是腸癌早篩領域的“排頭兵”,產品性能比肩金標準,并已進入300多家三甲醫院收費系統??盗⒚魃镞M軍POCT的大動作,在于其去年并購了POCT公司好芝生物??盗⒚魃飫撌既肃u鴻志博士表示,該公司拓展市場的方法是技術革新,尤其是在研發前沿的凝血PT檢測、微流控PCR一體機。第二個方式是拓展銷售渠道,在自建的銷售網絡之外還會拓展合作渠道。
這里強調的微流控PCR是技術趨勢,它具有全自動化、桌面級、樣本處理簡易的優勢,用一個火柴盒大小的卡盒代替實驗室,可以在卡盒里完成自動擴增,將費時費力的工作極具簡便化。這項技術的門檻很高,據悉國內僅有十多家企業有能力研發微流控PCR。
未來,技術創新是第一要義,而如何降低新技術成本,這會是制約新增長的關鍵因素。
2、互聯網化:分散的基層市場,加速POCT+互聯網的進程
以POCT為中介平臺,鏈接了基層醫療、居家檢測、醫療機構等多個場景,得到了大量健康數據。隨著技術逐步落地,POCT正在滲透各個基層市場和C端市場。
行業頭部萬孚生物的董事長王繼華近日表示,“POCT適用于不同的場景檢測,公司會關注一個個場景應用,在院外市場做更多拓展。而且現在海外已經推行更智能化的居家檢測,今年萬孚生物會加大居家檢測投入,推出更多智能化的產品?!?/strong>
網絡式的鏈接方式、海量的數據,未來必然會產生新價值。如何順應這個趨勢呢?
近期完成北極光領投Pre-A輪的智德檢驗,掌握獨家的眼科精準檢驗技術,并應用到LDT、IVD、POCT等產品,該公司已經具備了報告系統App,長遠規劃與互聯網合作做伴隨診斷。
定位于分子診斷POCT儀器和試劑供應商的比格飛序,是全球第一家整合了活塞式磁珠法的核酸提取+定量PCR產品。該公司在2018年自研并上線了儀器和數據的物聯網管理平臺,在實驗儀器中設置NB-IoT、GPRS、藍牙三模等傳感器,便于用戶實時上傳檢測數據,從而提供數據智能分析服務,同時實時上傳儀器狀態,加速售后反應,全自動結算試劑耗材,當時屬于行業首家。
從長遠規劃來說,該公司會把所有的儀器和配套試劑都連接到管理平臺上,順應基層醫療和居家檢測趨勢,積累大量數據以優化AI數據分析能力,提供延伸服務。
圖注:比格飛序儀器試劑物聯網整合平臺圖示
未來的POCT,是一條確定會疾速增長的賽道,也是一條確定會慘烈廝殺的賽道。分子診斷大概率是玩家們都要布局的產品線,基層市場是玩家們必須搶奪的機會。要先在這場戰役中獲勝,技術創新與互聯網化是必然趨勢。
(實習生徐天嘯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作者蔡姝凝,由投資界合作伙伴36氪Pro授權發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系原出處。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投資界立場。如內容、圖片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div>本文來源:投資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